约翰•赫西(John Hersey),中文名韩约翰,1914年生于天津,十岁时随父母返回美国,先后在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完成学业。1937年夏天,他在暑假期间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辛克莱尔担任秘书,同年秋到《时代》杂志工作,两年后被派往《时代》的重庆分部。整个二战期间,他往返于欧亚大陆,为《时代》、《生活》、《纽约客》撰稿。
约翰•赫西是最早践行“新新闻”写作手法的记者(尽管他后来对这种手法不无批评),对美国的新闻报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广岛》、《阿达诺之钟》(A Bell for Adano,1945年获普利策奖)等。1965年起,约翰•赫西任教于耶鲁大学,长期讲授写作课程。1993年逝世。
1945年8月6日8点15分,一枚神秘的“新型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三十余万普通市民对此毫不知情,随着一片无声的亮光闪过,他们的人生被彻底改变。
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直接促成了二战的终结,也让世人见识到原子弹那魔鬼般的危害。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赫西应邀调查广岛原子弹爆炸,用清晰、冷静而克制的文字,记录了六个普通人的平常经历和他们四十年的人生轨迹,折射出“被爆者”一代的创伤记忆。
佐佐木敏子 东亚罐头厂人事部职员,正转过头与邻桌的女孩说话。
藤井正和 医生,刚在私人医院的门廊里坐下,准备看报纸。
中村初代 一位裁缝的遗孀,正从厨房窗户往外瞧自己的邻居。
威廉神父 德国传教士,正躺在吊床上看教会杂志。
佐佐木文辉 年轻的外科医生,在医院的走廊里,手拿一份血液样本,准备去做试验。
谷本清 广岛卫理公会牧师,刚到一个富人家的门口,想把一车衣服卸下来。
读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再来读《广岛》,一部是动容到疼痛,一部是冷静到惊悚。 城市变为废墟,等死的被爆者不呼痛,甚至听不到被灼伤到血肉模糊的孩子的哭声。劫后余生的夫妇随意地重逢又分别,大爆炸后万幸存活下来的人们,却被走近河流的人群挤下去淹死,女孩发着抖喊冷突...
评分六个人,分别是神父、牧师、医生、家庭主妇和工厂职员,他们的生活本无交集,但1945年8月6日后,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称谓:被爆者。最让人诧异的是,对美国人精心制造的这起显然具有人类灭绝性质的空前灾难,日本人从未提出过正式抗议,而被爆者甚至产生劫后余生的自豪感,大和...
评分在办公室看完这本小书,心情却有些沉重。谁叫你上班时间看了,看了这书还怎么愉快地上班啊。 战败后日本人对战争的看法是怎样的? 日本人对美国人投掷原子弹是怎么看待的? 日本普通民众在二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支持与反对的意见如何? 广岛、长崎的受难者该如何看待原...
评分《广岛》:那颗我们都知道但又不知道的原子弹 文/盒饭君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掷了名为“小男孩”的新式炸弹——原子弹。 这句话我们一直当做常识来认知。仔细想想,频繁的民族争端屡屡被提及,二战(日本侵华战争)被多次搬上银幕,但我们对“原子弹”的认识好像仅仅停...
评分从几个幸存者角度再述了广岛的原子弹投掷后生活状态,还是很有纪录片文字感觉
评分单位推荐书籍,书是好书,但是这版错别字也是有点多吧。。。
评分人间地狱,地狱里也能活。(这么一本小书近十个错字,责编干嘛呢?!)
评分从几个幸存者角度再述了广岛的原子弹投掷后生活状态,还是很有纪录片文字感觉
评分世界的记忆在模糊,只愿这样的错误不会再发生。白描性的写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