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赫西(John Hersey),中文名韓約翰,1914年生於天津,十歲時隨父母返迴美國,先後在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完成學業。1937年夏天,他在暑假期間為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劉易斯•辛剋萊爾擔任秘書,同年鞦到《時代》雜誌工作,兩年後被派往《時代》的重慶分部。整個二戰期間,他往返於歐亞大陸,為《時代》、《生活》、《紐約客》撰稿。
約翰•赫西是最早踐行“新新聞”寫作手法的記者(盡管他後來對這種手法不無批評),對美國的新聞報道産生瞭很大的影響。他的主要作品有《廣島》、《阿達諾之鍾》(A Bell for Adano,1945年獲普利策奬)等。1965年起,約翰•赫西任教於耶魯大學,長期講授寫作課程。1993年逝世。
1945年8月6日8點15分,一枚神秘的“新型炸彈”在廣島上空爆炸。三十餘萬普通市民對此毫不知情,隨著一片無聲的亮光閃過,他們的人生被徹底改變。
美國先後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直接促成瞭二戰的終結,也讓世人見識到原子彈那魔鬼般的危害。普利策奬獲得者約翰•赫西應邀調查廣島原子彈爆炸,用清晰、冷靜而剋製的文字,記錄瞭六個普通人的平常經曆和他們四十年的人生軌跡,摺射齣“被爆者”一代的創傷記憶。
佐佐木敏子 東亞罐頭廠人事部職員,正轉過頭與鄰桌的女孩說話。
藤井正和 醫生,剛在私人醫院的門廊裏坐下,準備看報紙。
中村初代 一位裁縫的遺孀,正從廚房窗戶往外瞧自己的鄰居。
威廉神父 德國傳教士,正躺在吊床上看教會雜誌。
佐佐木文輝 年輕的外科醫生,在醫院的走廊裏,手拿一份血液樣本,準備去做試驗。
榖本清 廣島衛理公會牧師,剛到一個富人傢的門口,想把一車衣服卸下來。
读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再来读《广岛》,一部是动容到疼痛,一部是冷静到惊悚。 城市变为废墟,等死的被爆者不呼痛,甚至听不到被灼伤到血肉模糊的孩子的哭声。劫后余生的夫妇随意地重逢又分别,大爆炸后万幸存活下来的人们,却被走近河流的人群挤下去淹死,女孩发着抖喊冷突...
評分本来就只是一本new yorker的长度,所以也就像看一本杂志一样,翻一翻一翻得就把这小薄本子翻完了~可是,这六十年前的专刊~嫩是建构了这样的图景,让人回到过去,终生难忘。 有人质疑hersey这么冷静的笔调,到底是不是真是个铁石心肠。这当真是个伪问题了,老老实实的叙述就是...
評分买这本书是为了凑亚马逊的单。物价飞涨,29元包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下单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1、广岛——原子弹,这是我对广岛唯一的概念。那么买这本书,我想看到什么?到底是对广岛感兴趣,还是因为它是第一个被原子弹爆破的地方而感兴趣。我想更多是后者。 ...
評分《广岛》是约翰·赫西在1945年获得普利策奖后,受邀前往广岛采访幸存者,以还原核弹爆炸前后广岛人民的状态。作为日本的敌对方以及原子弹的投掷方,美国人会去怎样复现这段历史呢? 约翰·赫西没有幸灾乐祸,也没有作为胜利者的优越感,而是以六个“被爆者”为切入点,冷静客观...
評分爆炸只是一瞬间,真正的考验是之后漫长的生命岁月里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吧。 没有经历过的人,其实并不能明白当事人的感受,也因为这样,对于书中的《战后》这一章节感触最深。幸存者们遭遇到的歧视,在贫困中的勉力挣扎,对那段可怕经历的刻意疏远,面临的来自社会的非议,以...
這個世界的記憶模糊不清。
评分沉重的流暢,手不釋捲讀完。 「他的生活節奏慢下來瞭一些。他的記憶則像這個世界的記憶一樣,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
评分從幾個幸存者角度再述瞭廣島的原子彈投擲後生活狀態,還是很有紀錄片文字感覺
评分痛苦
评分從幾個幸存者角度再述瞭廣島的原子彈投擲後生活狀態,還是很有紀錄片文字感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