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
河北威縣人,生於廣西桂林,曆史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曆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關注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近代中日關係(以民間團體和學者為中心)等領域,尤其以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為重點。
本書著重探討晚清民國研究史料與史學的相關性,力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取徑和方法,以解決由於史料繁多帶來的近現代史研究難以兼顧專深與博通、以及中西學乾坤顛倒所引發的格義附會等諸多睏擾。主要內容包括三個層麵:其一,有關晚清民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的通論及專論;其二,關於各種類型史料的認識及其應用的分說;其三,關於各個專門研究領域、方麵的史料、理念與做法的探討。
我们这个时代,且不说每年出版书籍如何如何,只说研讨读书治学法的指导书,业已汗牛充栋了。自朱子那时起,因了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典册中遵循正道趋附高明,就已经很成问题了,何况是网络化的今天,何况是要“竭泽而渔”地占有史料的历史研究者!所以这样的...
評分这本书是这个月一本学术专著。桑兵与罗志田茅海建,用一句戏称的话说“北茅南桑西南罗”。这本书毕竟是学术专著,所得到的也是最大的,是要一字一句去读的。别的不多说,我就只说在看绪论的时候,所想到的一些。历来讲治学方法有两种一是读书治学有成,述其心得,所言不是空谈...
評分桑兵老师的课我旁听过接近一学期,亦有缘在异省听过他的一次讲座,现又看过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发现桑老师实际上一直在通过不同方式重复他基本不变的一些观点和态度。以下是我的粗略归纳(PS:桑老说治史不宜归纳,我已经错了么?): 1、批评近代以来史学界喜好跨学科,对社会科...
緒論和前三章極好,後麵偶有亮點。不知道作者為什麼看不上“歸納法”,然而事實是歸納法永遠不能被放棄,因為演繹法的獨斷會有更多的問題。也許是立意高遠的緣故,對於初學者的幫助不會很大,宜與《國學治學方法》(杜鬆柏)《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榮新江)《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徐有富)《曆史學傢的修養和技藝》(李劍鳴)互相參照。
评分治學方法之類的書,立意一般都很高遠,操作一般難度都很大。剛齣版時,名噪一時。陸陸續續讀完,感觸:少讀方法論的書,多看基礎性類的書。
评分桑兵先生著作,過去很喜歡看,但是與羅誌田的問題大體相仿,以民國新史學的陳寅恪、錢穆、傅斯年為中心,然後以此作為評判學術的標準。因此,這部書看似是談學術方法,其實仍舊是學術史和學術批評,最後對於如何著手研究還是隔靴搔癢。在史學具體操作上,還是嚴耕望先生的《治史三書》更切實一些。另外,桑兵在序言中嘗試用文言,卻落入文白夾雜,到瞭最後數篇文章已經完全白話。這說明,桑先生依然做的是不古不今之學,並非範式的學術。
评分1 要在把握整體的前提下,再研究具體的領域和專題,怎樣纔能把握整體就是放眼讀書,多讀基本書。2 治史應該采用長編考異之法來貫通研究,而不應該采用“科學”的歸納總結因為各史事之間差異極大,不存在普遍性。3 不要過多采用域外中國學的研究範式和觀念架構,因為海外漢學傢水平太低且夷夏大妨,中西不兩立。4 學界庸纔太多,急需專精培養幾個史學天纔來拯救。 5 放眼讀書,多讀基本書,但不說基本書是啥。 6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因為我覺得的都是陳寅恪、傅斯年和錢穆覺得的,所以我是對的。7 雖然我搞的是學術史和政治史,但我覺得新社會史、新文化史和後現代理論都是垃圾。
评分看書學成語,什麼皮裏陽鞦啦、看硃成碧啦、俱捨宗治俱捨學啦,都是在這裏學到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