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一生裁为四截。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准备,1939年出生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十八年,在边远地区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同代友人一起,风风雨雨二十四个春秋,并写有多部研究周氏兄弟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2002年退休后五年,又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七十五年的生命,和两个空间——贵州与北大,一个群体——中国的年轻人,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其主要连接纽带,则是鲁迅。
本书选取1948这个典型年度作为切入点,从历史细节和个体生命感受入手,通过勾陈梳理大量时人日记、著作、报刊资料、后人回忆等,细腻还原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及胡适、冯至、朱自清、沈从文、萧军、胡风、丁玲、赵树理等个体的处境和心理。
22年后再看,老钱力透纸背的功夫依然令人震撼。在1948年的固定时序中,老钱涉及的文学空间有延安(解放区)、北平、东北、战场(这不是类别清晰的范畴),相对来讲,上海、南京比较弱,而且主要是以校园的空间呈现的。在老钱笔下,1948年并非以一具有独立身份的年份,而是1949...
评分并非只有罪恶才会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而眩惑一时 1948年毫无疑问是一个没有余裕修饰自己的时代 知识分子的天真理想也披上了那皇帝的新装 当革命胜利的火光裹挟着解放的热望滚滚而来 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美好幻想又再次翻腾而上 战争话语的火苗点燃了文学话语暂时自爆的引线...
评分第九章讲共党宣传,其势不可挡,如火如荼,让人感慨,比较而言,k党的宣传力度,宣传效果真是相形见绌,差到不知哪里去了。共党之能统一,宣传做得好绝对是重要一环。 2019.11.30读完 钱老串联文字的功夫真是化境,行文中大量的摘抄丝毫不影响阅读体验,深感佩服。 附一段钱老...
评分最近又偶然提及这本钱理群老师的著作。这书我看过三遍,上学时第一次读,好看,但说实话没看出门道来,直到十年之后,经过了些储备再重读,才被这书的深刻和精妙所震撼。 结构方式和分析路线明显来自《万历十五年》,每章一个人或一个团体,郭沫若、沈从文、...
评分90后的孩子已经无法对1948年的事件产生共鸣,也无法理解当时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时代话语的转变在悄然中发生,而钱老这本书以个人日记为引子,以“一年写一个时代”,用两种叙述方式的切换将读者带入1948年的文学历史之中。 尽管写作者试图保持历史还原时自己的冷静客观,但...
七十年修旧如旧,莫让知识和人再受难。
评分七十年修旧如旧,莫让知识和人再受难。
评分以一年写一个时代
评分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最为惊心动魄、痛苦丰富的横截面。一九四八,那是奥威尔写就《1984》的年代。风雨欲来,玄黄未定,文坛俨然成为一个硝烟初起的战场,此后三十年冥冥中已现眉目。“我们”思维本是战争环境下的客观需要,救亡压倒启蒙、五四精神淡去后,时代却大有和古代集权传统接轨的态势。本就无法成一阶层的知识分子,若不依附于某一势力,就只能被两头夹击,疲于奔命。一边是国民党穷途末路的高压审查,一边是共产党徐徐展开的改造大网。若不与时代共名,就只能像胡风萧军一样被历史的车轮碾得七零八落。如沈从文所想,他这样的人要融入新时代已无望,只能寄望于后人。可真正的后人即我们,只能面对书页鬼魂般无力回望,瞪大了眼,看着历史这艘满载希望和忧虑的大船,无可避免地走向早已注定的命运。读罢掩卷,怅然若失。太阳底下无新事。
评分写的不错。两个问题:1、谈论五四传统或许很难离开旷新年努力勾出来的1928,不然就无法理解五四新文学的发展;2、钱老师想研究的是20世纪知识分子史,然而这个研究私以为同时必须涉及对共产党的内部研究,不然将永远使其作为“大他者”(并且显然是利维坦)。归根结底还是立场问题吧,钱理群老师还是站在古典自由主义者(左翼)立场上进行评判的。我们尊重他的评判,同时也要努力建设自己的、比起前30年更为科学的叙述。两句余话是:1、郭老是自己人;2、共产党最要不得官僚化,这是党内部的第一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