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德】赫尔曼·黑塞
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作品被翻译最多的德语作家,其代表作有《荒原狼》《悉达多》《德米安》等。
1923年移籍瑞士,退隐山间,在晴耕雨读中品读自然赋予的生命趣味,写下散文经典《园圃之乐》。
.
译 者:
.
韩耀成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资深翻译家,曾任《外国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撰有研究和评论德语文学的文章,著有五卷本《德国文学史》(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的第4卷(十九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五卷本《20世纪外国文学史》的编委和主要撰稿人之一。翻译有歌德、卡夫卡、茨威格、布莱希特、布莱德尔、艾希等作家的作品;主编和编选的作品有《外国争议作家·作品大观》《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德语国家卷》《世界心理小说名著·德奥部分》等。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诗意田园世界
.
1、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最经典的自然随笔。
2、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倾情演绎。
3、特别收录多幅黑塞精美手绘彩图。
.
┉┉┉┉┉┉
诺贝尔奖得主黑赫尔曼·黑塞在战乱之年退隐山间,思考人性。 他与花鸟草木相伴晨昏,共度寒暑,在耕读中寻得自我安宁,泪滴感悟汇成了《园圃之乐》这本散文经典;黑塞的文字一如其笔下的水彩画,隽永平和,细腻雅致,似有一股淡淡的哀伤,又不乏对生命的超然顿悟。
┉┉┉┉┉┉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察觉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
——安德烈·纪德
.
读黑塞的书,就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
——荣格
.
在真实的泥土上劳作,观察自然里每一份子的生活,体悟它们的哀乐,这大概就是黑塞的自疗之路。
——《新京报》
.
黑塞在本书中记录了自己隐居田林的点滴,他在劳作与创作之余和农夫闲话家常,感受、赞美他们的质朴,一切都如此美好,时间在此似乎停滞不前了。
——《南方都市报》
.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在黑塞的小说《悉达多》里,俊美少年悉达多要离开自己的婆罗门,走向沙门。在少年与父亲的对话里,黑塞写到:世界的味道很苦,生活是苦的。 许多人认为,《悉达多》是黑塞最接近于自传的作品。在这个故事里,黑塞让一个出身优渥的少年经历苦修的磨练,遭遇欲望的吞噬,最后达...
评分这本书读完也有一段时间了,其实阅读的过程中就有一些忽然闪现的微末感受,假如不及时记录,一定早就抛掷脑后,像露水在气温爬升中蒸发,消失无踪,所以赶紧来记一笔。 园圃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题材,在中国提的最多的当然是古典园林,而国外却多以园艺的面貌出现。说起来,园林还...
评分最初识得黑塞,是因为那首《七月出生的孩子》“我们,七月出生的孩子,喜爱白茉莉花的清香,我们沿着繁茂的花园游逛,静静地耽于沉重的梦里。”黑塞出生在七月,我和我的好朋友也是,在当时住的地方,也恰恰养了一盆白色的茉莉,被她养到干枯,经我手又救活了,南方的气...
评分欧洲游,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三国,我最喜欢瑞士,对瑞士的印象也最好,这也是很多游客的感觉。瑞士的自然风光好,有阿尔卑斯山,有日内瓦湖,有古老的中世纪小镇琉森,真是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人文有人文。 我们在瑞士停留了三天,去了达沃斯、琉森、少女峰、因特拉肯和日内...
评分“我在还是孩子时,每每有这样的癖好:看自然界的奇异图案,不足是观察,而是完全沉浸于它的魔力,沉浸于它的庞杂深奥的语言。”黑塞喜欢“格物”,喜欢“格物致知”到自然的密码中。“没有什么比这种练习更易让我们发觉,自己即是造物者,我们的灵魂在不断参与这个世界的持续...
整本书很轻,特别适合旅行时带着,喜欢。
评分适合枕边二翻 然 自己根本成为不了田园匠才的。摊手
评分黑塞真是一个悲观到极致的乐观主义 这本有把诗和他的画编到一起
评分这些作品据说是黑塞在二战期间写的,彼时还被很多知识分子批评过,不过人类喧嚣之时,退隐山林,也算是对个人信念的坚持吧。
评分明明是良辰美景,但却读到失落和悲伤。联想到黑塞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唏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