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弗洛姆,世界闻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本书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人是狼”“人是羊”两种观点的论据后,指出我们关于狼和羊的假定是站不住脚的,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第二部分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第三部分“爱死与爱生”,指小人具有爱死和爱生的倾向,并分别阐述了爱死、爱生各自的含义。第四部分指出人具有自恋倾向,并分别就自恋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指出入具有乱伦固着的倾向,介绍了乱伦固着的含义及三个发展层次。弗洛姆认为,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的精神病患的核心。第六部分,作者从分析人性观点入手,提出了关于人之自由的问题。
暴力、犯罪、战争……这些在普遍意义上是我们为之厌恶的东西,然而,却从古至今地存在着,为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震惊于发生的暴力事件,无论是同情受害者,还是谴责暴力者,我们始终站在一个“视觉层面”上发泄情绪。所谓的视觉层面,也即是一个浅层的我们所看到的景象,...
评分 评分“人是善的,还是恶的呢?人是自由的,还是被环境所决定的呢?或者说,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是错误的吗?是否人既不具有这种性质也不具有那种性质,抑或他既具有这种性质也具有那种性质呢?” 这个“天问”不仅属于弗洛姆,它基本就是一个终极哲学命题。古今中外很多哲学家、文学...
评分我们要如何来爱一个人呢? 安徒生给读者留下了《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一系列的美好童话,却一辈子茕茕孑立,把孤独留给了自己。他曾有过青梅竹马的初恋,那个漂亮的女孩叫作波儿,直到去世,70岁的安徒生依然保留着波儿写给她的信...
评分暴力、犯罪、战争……这些在普遍意义上是我们为之厌恶的东西,然而,却从古至今地存在着,为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震惊于发生的暴力事件,无论是同情受害者,还是谴责暴力者,我们始终站在一个“视觉层面”上发泄情绪。所谓的视觉层面,也即是一个浅层的我们所看到的景象,...
自由并不是天生的,年龄越大,自由越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事,也许只是非现实的幻想。
评分弗洛姆认为,所谓的人性或人的本质是具体的植根于人存在中的固有矛盾。因为人性不是一种实体,一种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实际上,人的本质是人主动选择、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
评分作为一名心理学的学生第一次读弗洛姆的书着实惭愧,但是一读竟一发不可收拾。弗洛姆的思想可能是我穷尽一生都无法参透的,人的本性不是像善或恶那样一种特殊实体,而是根植于人类生存状况中的一种矛盾。这本书,值得再仔细研读
评分已购。恋死(恋尸症)、恶性自恋、乱伦固着,三种倾向结合形成退化综合征,让人为了破坏而破坏,为了恨而恨。人的本性不是像善或恶那样的一种特殊实体,而是植根于人类生存状况中的一种矛盾,解决方式只有倒退或进步。恶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现象。它企图使人倒退到人类出现之前的状态中去,消灭为人所特有的理性、爱和自由。恶企图超越人的领域达到非人的领域,但它又带有深刻的人性,因为人不能变成动物,就像他不能变成“上帝”一样。恶,是人在悲剧性地试图逃避他的人性责任中自我的丧失。恶的潜在可能性是十分强大的。因为人具有一种想象力。正是这种想象力幻想着作恶的各种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各种欲望和行为,以满足自己罪恶的想象。最大的恶是最直接侵害生活的力量,是对死的爱恋,是试图返回母体,返回土地,返回无机界的乱伦共生的冲动。
评分跟后来的《人类的破坏性剖析》相比,观点框架材料都很有些旧......还有该译本糟糕的漏译和错译,减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