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米拉•莫阿卡宁(Radmila Moacanin)出生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Belgrade)。曾在日内瓦、纽约和洛杉矶学习,获得了语言学文凭、联合国国际事务硕士学位、社会服务学硕士学位、心理学博士学位。她也是意大利的富布莱特学者。
莫阿卡宁博士曾在联合国常驻缅甸代表团、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南加尼福尼亚医疗中心工作过。她是国家强化期刊项目(National Intensive Journal Program)的顾问,曾经担任莫斯科心理学学院的客座讲师。现在,拉德米拉•莫阿卡宁住在洛杉矶,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是圣地亚哥大学综合研究的兼职教授;加州“写作冥想”休养所的管理者。她曾经周游世界,会六种语言。作者修习禅宗和藏传佛教超过三十年。
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此书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
本书首先通过对藏传佛教的简要概述解读了佛教的本质、介绍荣格心理学中的经典术语,然后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进而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
内在的革命 文/by Coco妈Candy馨 读这本书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度过的克里希那穆提写的那《内在的重生》。本书作者拉德米拉•莫阿卡宁在...
评分本书应该是以金刚乘佛教徒的视角来解析荣格和藏传佛教之间的相通和区别,它提供了一些使荣格心理学在东方文化体系下获得二次发展的思考线索,正如一些学者以禅、易经来解荣格。分析心理学要在中国扎根下来,与中国哲学体系中的不同学派相互映证是必不可少的路径。 但需要特别注...
评分是否存在灵魂?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心理学与宗教两条途径都可以带我们进入到更深更广的那个所在,从而超越普遍的痛苦,达到真实的智慧。虽然在不同门派面前个人止步的程度不同,但对生死之道、宇宙之理的体认与追求,应该是一致的。关键在于净化自我,用心求正,悲悯而爱。荣格的...
评分本书主要论述藏传佛教与荣格心理学的联系。全书框架结构清晰:先分别指出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体系构成,继而单独一章论述“原型象征”,再将二者进行全面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清晰、简洁的框架虽然过于简单但却是最有力、最讨读者欢喜的,读者可以从这样的框架体系...
评分本书的作者拉德米拉·莫阿卡宁在书中写道,当藏传佛教的上师图登耶喜喇嘛,第一次让她谈谈荣格与藏传佛教的关系时,她的反应是“我真的相信我们的沟通失败了。”然而,在彼时他们并不知晓的接下来,她却写出了这本书。一本关于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学的交集之书。 本书从概述藏...
那么多的大型概念,自性、佛、道、德、集体无意识,都是象征性的描述词,是人尝试理解自身的框架,此种框架并非固定的,它是能动的延异的,它所能带来的结果通常是精神方面的,然在理性控制的社会,“灵修”就成为了逃避人工世界的出口。
评分那么多的大型概念,自性、佛、道、德、集体无意识,都是象征性的描述词,是人尝试理解自身的框架,此种框架并非固定的,它是能动的延异的,它所能带来的结果通常是精神方面的,然在理性控制的社会,“灵修”就成为了逃避人工世界的出口。
评分东西方思想的又一殊途同归。向内求成长,才是圆满之道。
评分那么多的大型概念,自性、佛、道、德、集体无意识,都是象征性的描述词,是人尝试理解自身的框架,此种框架并非固定的,它是能动的延异的,它所能带来的结果通常是精神方面的,然在理性控制的社会,“灵修”就成为了逃避人工世界的出口。
评分“铁枷锁”—在不满足的强大习性循环往复(轮回)中持续不断的心智和身体上的痛苦。 “金枷锁”—被概念和错误的哲学奴役。 密宗里,智慧就是影响和转化的力量,心灵的力量。 一种认为意识可以充分拓展,不再有无意识干扰心灵,实现充分的觉知,知晓即快乐,无知是痛苦。 另一种不相信可以获得纯粹的未被无意识污染的意识,而且将无意识整合进意识,对立双方的和解并不是要消除无意识,或者控制无意识,而是心灵各个方面达成和解。 相似之处:人类经由内在的转化获得自由;心灵自身就有解脱的潜能;非常强调直接经验;自己的心灵是向导,去发现真理,最终摆脱外在的权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