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海因里希(Nathalie Heinich),法国社会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毕业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导师为知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其研究领域涵盖艺术家的职业化、文化实践的社会学特征、身份认同等。三十多年来,她始终关注当代艺术在西方社会引起的争议和讨论,对文化实践中的矛盾特征进行社会学观察,并出版了三十余本探讨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作者的概念、当代艺术体系、身份认同、价值关系及社会学史方面的著作。她的研究成果已被译成多国文字。
译者 何蒨,北京大学法语系本科、硕士,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曾赴加拿大深造当代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并在法国完成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体制变迁的博士研究。曾任出版社编辑、自由撰稿人,现从事比较政治角度的艺术与社会关系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主要译作有《我们什么也没看见》《夜蛾:“出现”随笔II》(及《创造性工作:不确定性中的自我实现》等。
艺术是社会学的难题:因为艺术领域所推崇的价值观——独特性与普世性,正是传统社会学要探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通过研究艺术,社会学者可以把握立场的转移,这对艺术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整体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也即观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潜伏的价值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传统社会学的某些顽固的思维习惯。有时,这些习惯已转变为一种僵化的社会认知模式,甚至沦落为一种社会学意识形态。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挑出艺术社会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个体与集体、内在与外在等对立,强调在两种对立之间的对话沟通。社会学不能一味的将独特性还原为普遍性,以“社会性”为一切解释的基础,这不是研究者的态度,而是不折不扣的裁判者。反思“价值中立”,学会如何“介入中立”。
评分读得挺累的。从香港回来的飞机上开始读,有些章节反反复复地读也依然似懂非懂,有些地方则相当有共鸣读完还回味无穷。总之是很好的艺术社会学读物,而且我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喜欢上了精装本(也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
评分《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了反还原主义立场、非批评立场、描述立场、多元主义立场、相对主义立场、介入式中立以及中肯性考验》
评分每一句话都有用。
评分对艺术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