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藝術社會學 藝術 社會學 藝術理論 納塔莉·海因裏希 法國 藝術史 2016
發表於2025-02-23
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簡短但很有力的一本小冊子,強調不同話語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而非獨白。以往的藝術社會學,更多呈現瞭社會學對於藝術研究的意義;作者在這裏的思考,主要呈現瞭藝術對於社會學研究的意義:社會學應該超越以往的僵化思維,在不同的立場中穿行,做一個傾聽者和理解者,而不是立場的強加者。對此而言,藝術是絕好的對象。
評分不僅僅是藝術和社會學,亦是一個關於社會學何為的答案,簡明版的另一個“社會學的想象力”。有的地方感覺可以窺見福柯的譜係學、視角主義等的影子。
評分經典社會學的集體性立場將個人維度視作虛幻,美學的唯心主義卻視個人經驗為唯一真實,藝術以其在獨特性與普適性相結閤的特殊性為社會學帶來一種理解兩種維度的立場和實踐方法,拒絕將獨創性的藝術創作還原為普遍宏觀的社會生産環節的反還原主義立場、不再緻力於論證價值秩序高下轉而嘗試理解行為者的構建和實現過程的非批評立場、將目標從解釋與事實相關的外部真實轉移至闡釋與意義係統相關的內部真實的描述立場、穿越不同價值空間的多元主義立場、拒絕判斷不同價值和意義係統的權力等級轉而再現它們與現實的關係的相對主義立場、通過呈現不同價值和意義係統的內在邏輯在斷裂的話語體係之間重新構建共識的介入式中立立場,共同構成瞭這一整套中肯的社會學實踐方式。(人名翻譯有待改進,“盧卡奇”被譯成“盧卡斯”,“穆齊爾”被譯成“穆斯爾”。)
評分今天的中國已不是張棗嚮北島抱怨他詩理裏強烈的集體暴力的時代,然而,社會的藝術審美和藝術選擇仍然時常受到“人民”的威脅。大陸少有幾個作傢敢於決絕地和大眾劃清界綫去擁抱藝術的。但或許是時候讓大眾認清自己“隻是大眾”,祂們“隻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之一,既無力左右曆史,也無法改變精神世界”。認識藝術,不過是給我們一個機會——認清自己。通過理解藝術,打破某些思維中的陳規陋習。
評分雖然是本小冊子,內容卻是乾貨。和娜塔莉跟跳齣導師布爾迪厄影響圈的第一步,旗幟性作品。
娜塔莉·海因裏希(Nathalie Heinich),法國社會學傢,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畢業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導師為知名社會學傢皮埃爾·布爾迪厄。其研究領域涵蓋藝術傢的職業化、文化實踐的社會學特徵、身份認同等。三十多年來,她始終關注當代藝術在西方社會引起的爭議和討論,對文化實踐中的矛盾特徵進行社會學觀察,並齣版瞭三十餘本探討藝術傢的社會地位、作者的概念、當代藝術體係、身份認同、價值關係及社會學史方麵的著作。她的研究成果已被譯成多國文字。
譯者 何蒨,北京大學法語係本科、碩士,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比較政治學博士,曾赴加拿大深造當代西方藝術研究方法論,並在法國完成關於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體製變遷的博士研究。曾任齣版社編輯、自由撰稿人,現從事比較政治角度的藝術與社會關係研究。在國內外期刊發錶學術論文若乾,主要譯作有《我們什麼也沒看見》《夜蛾:“齣現”隨筆II》(及《創造性工作:不確定性中的自我實現》等。
藝術是社會學的難題:因為藝術領域所推崇的價值觀——獨特性與普世性,正是傳統社會學要探討的問題。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是,通過研究藝術,社會學者可以把握立場的轉移,這對藝術社會學乃至社會學的整體實踐都有著重要影響。在《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中,我們關注的不再是社會學對藝術的貢獻,而是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也即觀察行為者接受藝術的多種方式,以及其中潛伏的價值關係。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已有的理論與方法,反思傳統社會學的某些頑固的思維習慣。有時,這些習慣已轉變為一種僵化的社會認知模式,甚至淪落為一種社會學意識形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