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早期属于结构主义阵营,70年代之后成为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
早期福柯的思想方法为“历史话语分析”(即“知识考古学”),考察贯穿在不同文本中的话语构成,研究它们如何建构了文本,如何使文本具有了意义,并在文化语境中承担功能。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古典时代疯狂史》(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后期福柯的思想方法转向“权力谱系学”,谱系学除了继续反对主体反对历史之外,还加入了福柯重要的微观权力/身体的概念,反对绝对性、稳定性的历史,信奉可变性、相对性、偶然性与断裂性。将历史的目光更多的投向身体,投向下面,投向神经系统,投向野蛮、纷乱、衰落和底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规训与惩罚》(1975)、《性经验史》(三卷,1976、1984、1984)。晚年的福柯致力于一种“生存美学”的建构,这种学说试图综合福柯以往处理过的各种主题,借助古希腊式的知识型反对基督教-现代的知识型所构造出的现代社会治理术和无孔不入的权力对人的宰治。这部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福柯晚年的法兰西学院讲课稿之中。
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译《事物与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取代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的论点在于: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 “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今天总算花了二十多天把《词与物》的英文版读完了,算是边对照着这本新版的中文版《词与物》边看完的。就算我已经认真读过一遍02年中文版的《词与物》,但是再次读完还是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这本书是读来极为费力的。 我就不讨论书中内容了,因为要透彻讨论的话,其实...
评分[滞于其艰涩,吾未读而有幸闻] 书中提到关于中国某百科全书中动物的分类标准,福柯先生笑了 他在笑什么?笑其分类方法之怪诞吊诡? 不,他笑在分类所用的“一、二、三、四…” 如若只说动物分为皇帝用的,那么我们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怪异,因为我们当然知道另一种一定是非皇...
评分福柯的书一直是我仰视的金字塔。但很不幸,我总是没有耐性读下去。 那么多本书,每一本书的书名都是那么诱人,(尤其是《性史》,看看,多好的题目,它总是让我在读其它书时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而实际上,书中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或是怪想法让我疲于应付。认输,阅读中...
评分今天总算花了二十多天把《词与物》的英文版读完了,算是边对照着这本新版的中文版《词与物》边看完的。就算我已经认真读过一遍02年中文版的《词与物》,但是再次读完还是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这本书是读来极为费力的。 我就不讨论书中内容了,因为要透彻讨论的话,其实...
评分今天总算花了二十多天把《词与物》的英文版读完了,算是边对照着这本新版的中文版《词与物》边看完的。就算我已经认真读过一遍02年中文版的《词与物》,但是再次读完还是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这本书是读来极为费力的。 我就不讨论书中内容了,因为要透彻讨论的话,其实...
谁读懂了?来和我说说!
评分讀過。
评分大体翻了一遍,大约可以看懂30~40%
评分跟着读书会过一遍,还是要用起来。
评分翻译肯定有问题,用纸不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