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利科(Paul Ricœur,1913—2005),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与研究跨越于多个人文学科领域,比如现象学、诠释学、精神分析学、符号学、政治学与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意愿与非意愿》、《活的隐喻》、《诠释的冲突》、《从文本到行动》、《时间与叙事》、《自己本身作为一个他者》等等。
译者简介:
韩梅,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哲学。
爱与公正是关于世界的两个永恒追求,既涉及到神学和政治学层面,也涵盖日常生活领域,如何实现爱与公正,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
在本书收录的三篇文章中,利科从神学和政治学方面思考爱与公正的问题,并在对爱与公正的反思中对自身进行解释与重构,体现了其哲学思维的主要路线之一:连接文本与行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我是真理,必將與你同在。
评分在我能读懂的范围内,我觉得太浅尝辄止了。此在,我严重怀疑翻译质量。
评分“在行动的时候,良知时而在审判的时候是回溯的,时而在警告的时候是预先的,难道不是吗?(没有公正原则,所有的可能也会变得漠视好坏,成为在同样的宽容姿态下的犯罪。)良知怎么会不立即成为批评的要求呢?”大部分是很难理解的。
评分在我能读懂的范围内,我觉得太浅尝辄止了。此在,我严重怀疑翻译质量。
评分谁若想去爱,不能不带着礼物去见爱者。“赠送礼物”者不考虑回报,没有伦理上的意图,因为“爱”不求效用亦不求公正。爱的无指向性超越了伦理和实践,有一种强大的反实用、反伦理的倾向。如果说伦理学有自身的秩序,那爱会打破它的规范,或者说,爱的实践正是为了打破伦理实践的规则。 谁若想去爱,不能不使用爱的语言。“爱的语言”不采用祈使句,不具有道德命令的功能,它是柔情的央求和含蓄的呼唤。这种语言不渴求回应,它溢出分配公正的领域,超越了伦理的黄金法则,直接面向爱者。爱的箴言非命令式,它被另一种方式言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