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 1951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东北解放战争纪实》(1997)、《华东解放战争纪实》(1999)、《中原解放战争纪实》(2003)、《唐代羁縻府州研究》(1998)、《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2006)、《跨海之战:金门•海南•一江山》(2009);编著有:《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2006)、《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2011)。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毛泽东称之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右路军成立陕甘支队抵达哈达铺,很快就要进入六盘山到达陕北,和刘志丹、徐海东会合。 本书从四渡赤水后正式开始叙事。双方会师后分别在人事和军事路线领域进行了博弈,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斗争。双方路线上对立的矛盾之源其实由来已久,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从懋功会师开...
评分 评分这本书解答了很多疑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路线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要分成三个方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的经历如何,与建国后分封军衔有何关系…… 读完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打破仅仅学习历史课而形成的对各个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这段历史并不遥远,书中的描写十分...
评分两本书内容上有衔接,可以先看黄道炫书,了解红军为何会走上长征路,再看刘统书,认识长征途中的矛盾与斗争。 陈昌浩杀舒玉章,给人家扣了一个日本特务的大帽子。实在是太残酷了。 陈昌浩的问题不仅仅是盲目相信和追随张国焘。他本人就是极左路线的忠实代表。 看了一晚上,只看...
评分好书,有史德的好书。 1.这样的史书,能出版,就是时代的进步; 2.创业维艰,1935年,一、四方面军,毛与张国焘对于北上的分歧,是一个生死坎,当时8:1的军队实力对比,稍有不慎,历史都会重写,毛无法说服张北上,只能在凌晨二点,带领一方面军连夜静悄悄北跑; 3.1936年1...
不懂为什么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获得这么高的评价
评分文学化色彩过于浓厚,脸谱化倾向过于表露。虽然取材于相关回忆录可作引证,但中共党史诸多问题尚未定性,相关要人谈话自然有难言之隐。此外本书观点并未有新意,只是表述的具体罢了,未能达到期望值和解决我诸多困惑。为什么那个年代“左倾”如此泛滥?为什么中央委员便可以绕开党内正常的民主程序而予生予死?党内路线之争为什么长期而残酷的存在?也许正如作者所言,“想要揭开面纱,看清它的真实面容,也许很难,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看来本书中关于张国焘和西路军问题,这段惨痛的历史,真相还会被埋没许久。
评分本朝写本朝,对材料的取舍以及对相同史料的解读角度,都使可信度大打折扣。一边说张国焘内心有仇恨,所以他的回忆录不大能信,一边频繁引用大陆六十年代的谈话。很想知道,再过几百年,这部分历史将以怎样的面貌示人,所谓揭开了面纱的历史,还是不是它原本的样子。
评分以路线斗争为核心的长征史,本质上还是各种资料的汇编,对西路军的评价比较客观,对保安时期红军及中央的极度困难没有隐晦,都是历史学家应有的态度。至于隐秘在黑暗中的细节,也不是我们能轻易了解到的。最令人感慨之处是“西安事变”的发生,除了“天助”,实在无语,这里面个人的冲动超过了历史的“必然”,也改变了民族的命运。
评分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应该也就不用争论北上和南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