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茨维坦•托多罗夫,1939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的索菲亚,1963年移居法国。自1968年起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
译者简介:
林泉喜,福建长乐人,毕业于云南大学,获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译著有《给我的孩子讲达尔文和进化论》《给我的孩子讲中世纪》《给我的孩子讲骑士与骑士制度》等。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特定社会,或特定社会的文化。而托多罗夫认为,“人类学”也可以从“认识人类”的本意上理解,指人对人类形成概念,将概念隐含进人文科学、道德和政治的语篇,甚至隐含进各种哲学阐释。《共同的生活》论述的人类学就属于这种情况。书中要讨论的不是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而是社会在人身上的位置。作者以史为据,使用了心理学、哲学、文学等著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思考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探索。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社会学,哲学,心理学都涉及到了,还有一些文学,主要论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印象深刻的是个体方面如离群性和人的结构,以及个体对群体追求的表现。 共同的生活永远不保证什么,在最好的情况下,共同的生活只保证一种脆弱的幸福。
评分前两章挺好,对巴塔耶和布朗肖的论述中指出他们将人类的孤独性推到了极端。而全书实际上也意在提供能够将此判断相对化的视野。但是后面讲儿童心理的部分就水在日常的分析中了。。。
评分说后半部是鸡汤,也许是误读了。所谓共同的生活,几乎就是海德格尔的“共在”,是存在论层面上先于存在者的存在的方式。说幸福必须要依赖他人,不是说先有一个幸福,然后人们去依赖他人才能获得,而是只有在共在作为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讨论幸福才得以可能(但托多罗夫认为即便这样的幸福依然是“脆弱的”)。托多罗夫想做的是破除个人主义的幻觉,从他别的著作标题看来他还进行了下一步的讨论。但所谓孤独,也许已经暗含了人对于无法摆脱共在的绝望。
评分孤独与合群的悖论终被打破,社会性让真正的人诞生,成就了所谓的人性。孤独既可能是一种本质(存在孤独),也可能意味着一种选择,主动选择或更多的被选择(回避和攻击)
评分人不可能完全去除社会性 费尔贝恩说力比多并非首先寻找快感 而是寻找客体 也就是主体间性精神分析 在大篇幅引用精分理论后 似乎也看到了建立在精分理论上的人类学的穷途末路 直到结尾也并不展示什么 只是在任何关于精分的著作中都会出现的东西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