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 前言
1 / 一眾文化學:跨學科討論語境中的多元視角概論(維拉·紐寜與安斯加·紐寜)
2 / 1. 文化學研究領域中富於創造力的跨學科性、國際性、視角多元性與理論多樣性
12 / 2. 本文集的重點與目標——兼論其言之未盡
25 / 二文化概念與文化理論(剋勞斯米夏埃爾·奧爾特)
25 / 1. 從規範性文化概念到文化理論
25 / 1.1“文化”對“自然”
28 / 1.2“文化”對“文明”
30 / 1.3“文化”對“社會”
34 / 2. 作為文化理論的社會理論:“文化”的功能
34 / 2.1文化社會學擴展為知識社會學
38 / 2.2文化社會學與知識社會學的係統論
41 / 3. 作為符號理論的文化理論
41 / 3.1作為“語言”的“文化”——“文化”作為抽象模型
45 / 3.2作為“文本”的“文化”——“文化”與“媒介”
55 / 三文化符號學(羅蘭·珀斯納)
55 / 1. 概念與任務
57 / 2. 特定文化中的符號係統:過程、代碼與媒介
58 / 2.1過程
60 / 2.2代碼
61 / 2.3媒介
65 / 3. 作為符號係統的文化:社會、文明、思想精神
68 / 3.1社會文化(社會):符號使用者
70 / 3.2物質文化(文明):文本
73 / 3.3精神文化(思想精神):代碼
74 / 3.4社會、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符號學關聯
76 / 4. 文化機製與文化變革
77 / 4.1文化作為文本係統
80 / 4.2文化作為代碼係統
88 / 4.3文化作為集體記憶
90 / 5. 文化符號學的機構化
105 / 四作為文化學的文學學(威廉·佛斯坎普)
105 / 1. 導論
106 / 2. 文學學與文化學的學術史關聯
110 / 3. 對文學學與文化學關聯的係統化考察
110 / 3.1文學文本作為文化自我感知的對象
112 / 3.2媒體與媒體性作為文化交際的建構元素
114 / 3.3文學史的重構與建構作為文學學與文化學關聯的曆史性課題
116 / 4. 總結
124 / 五文化人類學(多麗絲·巴赫曼麥迪剋)
127 / 1. 文化人類學簡史
130 / 2. 闡釋型文化人類學——文化作為文本
133 / 3. 行為型文化人類學
135 / 4. 書寫文化
138 / 5. 跨文化衝突動力論語境下的文化人類學
141 / 6. 文化人類學與全球互聯
143 / 7. 文化人類學作為多學科的交集域
146 / 8. 文化的人類學——文化主義傾嚮
158 / 六曆史人類學與文學人類學(哈拉爾德·諾伊邁爾)
158 / 1. 曆史人類學
159 / 1.1齣發點
160 / 1.2美國的曆史學、人類學/種族學與文化人類學
162 / 1.3德國的曆史人類學
165 / 1.4學科機構化
167 / 1.5內容、方法與問題
171 / 2. 文學人類學
171 / 2.1齣發點
174 / 2.220世紀90年代前期文學人類學的繁榮
179 / 2.3文學人類學的終結?
183 / 2.4學科機構化
184 / 2.5問題與視角
194 / 七新曆史主義、文化唯物主義與文化研究(莫裏茨·巴斯勒)
194 / 1. 學術立場界定
196 / 2. 新曆史主義者們何為?
202 / 3. 形成與影響
203 / 3.1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
207 / 3.2福柯的話語研究
209 / 3.3格爾茨的“深層描述”概念
210 / 3.4德曼的“生命寓言”
212 / 4. 文化詩學與軼事
214 / 5. 方法論基礎的問題
217 / 6. 文本選擇策略
220 / 7. 文化研究
231 / 八集體記憶與迴憶文化(阿斯特莉特·埃爾)
231 / 1. 導言:一個“新範式”及其起源
234 / 2. 集體記憶的“發現”:莫裏斯·哈布瓦赫與阿比·瓦爾堡
234 / 2.1莫裏斯·哈布瓦赫:“集體記憶”
238 / 2.2阿比·瓦爾堡:“社會記憶”
241 / 3. 單個學科對“集體記憶與迴憶文化”研究的貢獻
241 / 3.1心理學中的記憶研究
244 / 3.2曆史學中的記憶研究
246 / 3.3藝術學和文學學中的記憶研究
250 / 4. 阿萊達·阿斯曼與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
251 / 4.1交際記憶與文化記憶
253 / 4.2文化記憶、文字與政治身份
254 / 4.3作為技藝的記憶與作為生命的記憶,功能性記憶與存儲性記憶
256 / 5. 在集體層麵的記憶形式與迴憶形式:概念細分初探
256 / 5.1集體記憶,集體迴憶行為與迴憶文化
257 / 5.2記憶的象徵形式與文化維度
258 / 5.3集體記憶的顯性係統與隱性係統
261 / 6. 今天的“集體記憶與迴憶文化”研究:機構化程度與研究空白
273 / 九文化史(烏特·丹尼爾)
277 / 1. 文化史討論之一:政治史的替代者
282 / 2. 文化史討論之二:社會史與社群史的替代者
289 / 3. 文化史討論之三:多元化理念中的理論與方法
300 / 十文化社會學(雷納·溫特)
300 / 1. 文化社會學的現實意義
302 / 2. 文化社會學的曆史根源
305 / 3. 文化社會學的復興
310 / 4. 新近研究的視角
310 / 4.1文化與權力
314 / 4.2文化與消費
316 / 4.3文化與體驗
318 / 4.4文化與交流
319 / 4.5文化與全球化
320 / 5. 結論
331 / 十一文化心理學與作為文化理論的精神分析(於爾根·剋拉默)
332 / 1. 文化比較心理學與文化心理學
332 / 1.1早期發展史
335 / 1.2文化比較心理學
340 / 1.3文化心理學
345 / 2. 作為文化理論的精神分析
345 / 2.1經典理論
353 / 2.2擴展、細分與修正
356 / 2.3種族心理學與深度闡釋學
358 / 3. 視角展望
367 / 十二文化生態學(彼得·芬剋)
368 / 1. 什麼是文化生態學?
368 / 1.1自然生態學與文化生態學
370 / 1.2一門年輕的學科
372 / 1.3文化生態學的構想
376 / 1.4學科之父:尤剋斯奎爾、貝特森、奈斯
379 / 1.5中心問題:什麼是文化?
380 / 2. 文化生態學進化論的基礎
380 / 2.1人類的生態係統
382 / 2.2結構性遺傳
384 / 2.3文化的層麵
385 / 2.4文化的進化
386 / 2.5文化的邊界
388 / 2.6文化的能量
389 / 2.7新的文化批評
391 / 3. 適用領域示例
403 / 4. 對於文化的隱喻
408 / 十三文化學中的異者研究(阿洛伊斯·維爾拉赫/科琳娜·阿爾布雷希特)
408 / 1. 從闡釋學到跨文化的異者研究
408 / 1.1新的挑戰:對異者的認識
410 / 1.2異者研究(異者學)的概況與對象
413 / 1.3基本區分:他者與異者
415 / 1.4異者研究作為闡釋學的進一步發展
419 / 2. 研究現狀概覽
426 / 3. 文化學異者研究的框架概念
429 / 4. 異者研究的空白與問題
429 / 4.1異者構建模式的問題
430 / 4.2異者研究作為先決條件研究
432 / 4.3異者學作為客者理論與曆史
434 / 4.4作為異者與新者認知學科的異者學
435 / 4.5文學中的異者學
453 / 十四文化空間研究與跨文化交際(漢斯於爾根·呂澤布林剋)
453 / 1. 界定與統一
455 / 2. 文化空間研究
455 / 2.1概念與曆史
457 / 2.2區域研究與國彆研究
458 / 2.3問題領域
459 / 3. 跨文化交際
460 / 3.1跨文化互動過程
467 / 3.2文化遷移
470 / 3.3異者感知
473 / 3.4跨文化的多種形式:雜交、剋裏奧爾化、混雜、新巴洛剋
484 / 十五文化學與性彆研究(雷娜特·霍夫)
485 / 1. 性彆秩序
489 / 2. 天然性彆的建構作為文化文本
494 / 3. 性彆差異的終結?
497 / 4. 文化的智識性質
500 / 5. “人文學科的現代化?”
503 / 6. 自我宰製與錶演
515 / 十六媒體文化學(西格弗裏德·J.施密特)
515 / 1. 前言
516 / 2. 迴避運動
520 / 3. 媒體概念
521 / 4. 文化作為程序
526 / 5. 後果
531 / 6. 學科
534 / 7. 媒體文化學
541 / 附錄
541 / 1. 文化學權威著作精選書目
564 / 2. 作者簡介
573 / 3. 人名索引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