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北京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曾任教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係11年,自1993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電影、大眾傳媒與性彆研究。中文專著《霧中風景》《電影批評》《隱形書寫》《昨日之島》《性彆中國》等。
勾勒當代中國文化地形圖,衝破文化鏡城的種種幻象。著名文化研究學者、電影學者戴錦華教授經典代錶作。
20世紀90年代,大眾文化無疑成瞭中國文化舞颱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華的錶象下,是遠為深刻的隱形書寫。凸顯這隱形字樣,在新的坐標中勾勒一幅當代文化的地形圖,並拒絕陷落於90年代的文化鏡城之中,是一個文化研究者的必然選擇。本書對盛行於90年代的各種文化現象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對於今天的讀者瞭解新時期中國文化的源頭與流脈,具有重要的指證意義。
80年代在惨痛和暴烈中轰然终结,还未回过神,90年代就在短暂沉寂后迎来“大爆发”:毛泽东热、人文精神大讨论、美国热、后现代、民族/民粹主义抬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或许就是如今已无远弗届的消费主义的奔腾而来,以及在此之上的“大众”文化的形成与霸占。 这些并置杂陈、热闹...
評分透过一个文本的解读可以看见一个完整的历史,实际上,形成一种完整的历史风貌是非常难的,即使学者也是这样,九十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崩解的年代,这不是对知识分子的否定和压抑的开端,也不是终局,它只是一个中间环节罢了,且不要说戴锦华陷入知识分子主义的窠臼,它无非是...
評分当胡同、大院、街区的意象渐行渐远,逐渐模糊成公寓房的墙壁上,一副陌生的风景,“知识分子群体大多在话语的禁忌与失效(其知识谱系相对于现实的失效)之间辗转”,“关于‘进步’的信念支撑与对于‘现代化’乌托邦的冲动,使中国知识分子无法亦不愿反身去推动...
評分读了戴锦华女士《挪用与遮蔽》一文,深有感触。 89年之后,经济浪潮不可一世地席卷而来,娱乐大众化欣欣向荣势不可挡,传统意识落花流水体无完肤,所有的神圣都被颠覆,崇高都被打败,正统都被调侃,曾经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迅速地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是的,眼下是一个滑稽的时代...
評分这本书是我目前读到的书中使用““””最多的,没有参考文献,尾注也甚少。 戴老师每年比较所新生面试会问一个问题就是“大众文化到底怎么翻译?popular cultrue 还是mass cultrue?”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毫无疑问本书是至诚之作,前言里作者就说明“文化研究”这个命名是自己...
閱讀本書最大的睏難度在於,以前讀八九十年代迴憶,就是一些文藝作品、現象的羅列,戴老師站在文化分析的角度,更多的是結閤文化的思考總結與分析,我自己閱讀的時候還是隻能被密密麻麻的作品現象所吸引。不過能有這樣一部思考90年代的書太棒瞭
评分較舊版,增加瞭第十章。與其說第十章是在老版齣版近20年後對本書所勾勒的90年代(以及其相連的80年代和濫觴的60年代)的迴望和再觀察,不如說是戴老師在當下對文化研究及其立場和走嚮的再度思考和書寫。如戴老師在課上所言,文化研究(者)在烏鴉嘴和女巫的身份間的無窮搖擺或許永不“遭人待見”。但最終,或許隻有“唯不安者得安寜”,這份安寜來自解碼的快意、破解魔障的得意以及對現實無盡關照的情意。
评分讀此書需要對大眾文化理論有所瞭解,尤其是需要知道文化研究究竟是在研究什麼。在此基礎上,此書對90年代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之全景式描述以及分析,頗具啓發性。但有點不好是戴錦華非常喜歡將很多生僻甚至是古怪(有可能是生造的)的專業術語夾雜在明明沒什麼必要的長句中,增加瞭理解難度。
评分讀此書需要對大眾文化理論有所瞭解,尤其是需要知道文化研究究竟是在研究什麼。在此基礎上,此書對90年代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之全景式描述以及分析,頗具啓發性。但有點不好是戴錦華非常喜歡將很多生僻甚至是古怪(有可能是生造的)的專業術語夾雜在明明沒什麼必要的長句中,增加瞭理解難度。
评分天花亂墜,新瓶舊酒,暫且不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