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 法语: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 --- 1980年4月15日 ),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1964年,让-保罗·萨特凭着《呕吐》(或译作恶心)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主动回绝该奖项,成为第一位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侣,他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死无葬身之地》是“萨特代表作”之一。收入萨特*具代表性的两部戏剧《隔离审讯》和《死无葬身之地》。萨特认为:“戏剧能表现的*动人的东西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性格,是选择和自由地做出决定的瞬间,这个决定使决定者承担道德责任,影响他的终身。” 哲理剧《隔离审讯》点明了自由的障碍在于顾忌他人的评说。《死无葬身之地》则把人物置于极限处境,面对生死的考验,他们和刽子手展开了意志的决斗。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在激烈的环境中,面临极端情况的选择下,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所以人不能去试探,你去试探对方,那么你会对人性产生深刻的恐惧。这句话背后蕴涵了深刻的道理,我们所谓的生活,充其量不过是风平浪静而已,在波澜无惊下暗藏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我...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在激烈的环境中,面临极端情况的选择下,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所以人不能去试探,你去试探对方,那么你会对人性产生深刻的恐惧。这句话背后蕴涵了深刻的道理,我们所谓的生活,充其量不过是风平浪静而已,在波澜无惊下暗藏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我...
已购。四星半。他人即地狱,原来出自《隔离审讯》这部剧,里面还有一句:“咱们之中,每一个人对其他两个人就是刽子手。”一个意思。但《隔离》这部写得有点刻意,不如《死无葬身之地》,《死无》和萨特早期的短篇《墙》可以对看,有发展,有深入,有变化,从明显的荒谬感变得更“沉默”了。。。《死无》里埋藏的哲学我已经没兴趣了,我更在意其中对刑讯拷打的双方心理的描绘~可参考~
评分生平和年表水平很好,查一下果然是专业人士
评分和《墙》对比,同是面对死亡。 那篇是描述人在绝境下心理如何变得疯魔。 这篇则是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或是无意义。俘虏们非得努力为自己找个有意义的死亡理由才使他们甘愿赴死,尊严和生命,肉体的折磨和良心的痛苦,竟是如此令人难以抉择。他们努力让自己死得高贵,却被生的渴望所煎熬,然而一切都不被自己左右,他们终究只是群待宰的羔羊,那些无人看见地倔强挣扎与坚守,终是无力而潦草地倒在了地上。
评分真好
评分第一篇不错,也很好理解,巧妙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重在选择、强调行动;以及“他人即地狱”。第二篇则没看进去,不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