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義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梁漱溟 文化 曆史 中國 哲學 中國文化要義 中國哲學 人文
發表於2024-11-22
中國文化要義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那時是與《白鹿原》同時讀的,兩書算是在心中交響,感覺十分良好。
評分有的地方很贊同,有的地方還得再。。。 但是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評分大傢不愧是大傢。行雲流水、論證嚴密、層層遞進,語言準確又不失平實!
評分“從之則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見其所得;違之則歉恨不安,放佛若有所失而不見其所失。” 很久沒有讀過教科書式的文化書瞭。引經據典,論證比較。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從儒學角度分析理性主義。不管我們行多少路,看多少書,接觸多少新鮮麵容,印在我們骨子裏的東西,還是要時不時齣來,提醒一下你心裏那些陌生又熟悉的東西。
評分其實是一本歐洲文化中國文化比較研究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改造運動者。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
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後投身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參與創建民盟促進國共團結抗敵,後又為和平建國參與國共和談。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
一生用心於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中國往何處去?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
百年唯一見的知識分子楷模
紀念梁漱溟先生辭世三十載
理性早啓,文化早熟,倫理本位,職業分途
中國文化之特殊性與自信力,根源何在?
探尋中國問題經典論著,七十年常銷不衰
-----------------
《中國文化要義》從集團(集體)生活的角度對比瞭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進而提齣瞭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的重要論斷,並根據對中國宗教的深入考察,指齣以倫理組織社會,進而實現中國社會改造的齣路。作者還考察瞭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既批判瞭中國文化的病詬,也揭示瞭中國民族精神的要旨。
書中充滿著“問題意識”。每個人從少年起就迴避不瞭的人生意義問題,古老中國在清末以來所遭逢的民族前途問題,都把梁漱溟引嚮同一個中國文化。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既是這兩大問題的根源,也是這兩大問題的解答,關鍵在於如何來認識這種文化。
對中國文化本身,梁漱溟也從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入手來探討:
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曆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於麵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禦?
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
中國文明那麼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齣像樣的科學體係?
-----------------
環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唯上、唯書、唯經、唯典?為此舞文弄筆的人也不少,卻常常不敢尋根問底,不敢無拘無東地敞開思想,進行獨立思考。梁漱溟先生是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費孝通
梁漱溟所說的“中國文化”實有二義: 一是指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整體, 其核心為儒傢文化; 一是指在中國曆史文化中所體現齣來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路嚮。在後者的意義上, “中國文化”並沒有中國性, 而是代錶一種注重協調、平等、人性的文化路嚮與文化精神,它是可普遍化的。
——陳來
《中國文化要義》此間流傳不多,但有心之士皆爭傳閱。先生之閎識孤懷,人皆能不以世俗之政治眼光相看,且此等特和氣平心流露行間,人讀之當更易通彼我之情。
——唐君毅
梁氏為一肯用心並力行其所信之人。民國以來,肯對國傢根本問題用心,從而提齣其主張如梁漱溟者,實在不多。
——鬍鞦原
中西的三大差异导致双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且至今貌合神离. 1> 中国的伦理社会和西方的宗教社会 2> 中国的以家治国, 和西方的重视个人与集团的关系, 淡化家庭的观念 3> 西方长期的封建制的小社会和中国两千年来大一统的官僚体制 这三大差异是形成西方重视自由,权利,私有...
評分 評分 評分人类文化通常以宗教为开端,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以宗教为中心。宗教是道德,礼俗,法律的寓所。在西方,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会被视为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宗教有统摄凝聚作用,它使得不同的人因着共同的信仰而走到一起来。宗教也有驯服的作用,它使得人心归顺,使得人克制内心...
評分中西的三大差异导致双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且至今貌合神离. 1> 中国的伦理社会和西方的宗教社会 2> 中国的以家治国, 和西方的重视个人与集团的关系, 淡化家庭的观念 3> 西方长期的封建制的小社会和中国两千年来大一统的官僚体制 这三大差异是形成西方重视自由,权利,私有...
中國文化要義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