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1971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七台河市,1998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专著有《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中国哲学十五讲》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教人行动的,而不是玄想空谈的,他说:“中国哲学家亦只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不仅要理解他们的思想,更要了解他们的所作所...
评分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治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研究。著有《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2008)《郭象〈庄子注〉研究》(2010)《宋明理学十五讲》(2015)《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2018)等,译有《章学诚的生平与思...
评分杨立华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短短300页的篇幅里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哲学讲得条贯分明,的确是大手笔。本书每一讲介绍一个哲学家,中国古代是思想史除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之外,大致可归为佛儒道三家,大概因为作者作为一个新儒家厌恶空幻寂灭的佛教,所以十五个哲学家...
评分来源:《中华读书报》 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五日丙寅 耶稣2019年5月29日 《宋明理学十五讲》出版四年后,杨立华先生于近期推出了该书的姊妹篇:《中国哲学十五讲》。与前作相比,《中国哲学十五讲》在延续基本的主题与风格的同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就时段而言,讨论...
评分承蒙北大社厚爱,能为《中国哲学十五讲》写点什么。鄙见不高,无以成大论,唯以浅薄之学识,聊其内容一角,行文如此,只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本书最大的妙处——在我看来——也是它最大的弊端。作者的开篇立意,便是以今人之立场,剖析古人之智慧,其中现代西哲的...
如作者序,此书非学术哲学史,而应为浸润其个人风格的探索性诠释,或对往世伟大心灵的当下关照。而比之网上流传那份他的中哲史讲稿,概由于主观克制及客观审查,其情感力量不再饱足恣肆,但又胜在不受时限,对根本问题有更多探讨。视角的反复移转与其带来的诗式句段则是作者一贯特点,如因本科时所学工科,而屡援物理或化学某定律为例以分析,又如将极现代的日常事况作为引子或思想处境。总之,是有良心和真诚的书。
评分名为“中国哲学十五讲”而非“中国哲学史十五讲”,刻画出了杨子一直以来强调的建立(捍卫)中国哲学学科主体性的努力——“中国哲学”标志出一种“共时性”意味上的生动的哲学诠释学的努力,而“哲学史”则不可避免地含有“已为陈迹”的意味,可以说是当代意义上的“自明吾理”。思想史写作越来越关注思想观念之所出的历史环境、知识背景、社会组织及其与政治史的互动,而杨子的哲学史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偏偏一字不着,仅论一流人物。进而,讨论人物也是生平一笔带过,直入主题。虽然在方法论层面,我对这种写作策略愈发持怀疑态度,但依旧感佩于杨子一如既往的努力。十五讲十五个人物,前七讲先秦魏晋,后八讲宋明道学,这八讲疑似与《宋明理学十五讲》颇有重复,看到了不少似曾相识的文句。还是期待杨子闭关几年,写出完整版的《一本与生生》
评分十五讲的形式太适合根本瞧不上也不屑于讲二三流哲学家的杨子了,先秦魏晋宋明三大块,十五位正好,中间时段一字不提,干净利落不拖沓。
评分竹林伊洛两关心
评分杨子的哲学较15年前相比,更加严谨、深邃而平实,他自己说“失了锐气和鲜活”。但是读到程颢一章的时候,读到自立吾理的坚定和骄傲的时候,跃然眼前的分明还是那个黑色高领毛衣+罐装咖啡、粉笔敲敲敲(黄小兜语)的34岁的思想青年。那是哲学给予我们的最初的力量。留一星,给未来55岁的杨子和19岁的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