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鬆堂自序》為馮友蘭86歲高齡口述完成,在馮老眾多著作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一,對自己一生經曆和生活的年代都有生動的記述;二,作為卓然自成一傢的哲學傢,這裏描述瞭自己學術道路,剖析瞭學術思想變遷;三,《自序》可看作一部“懺悔錄”,對自己在過去三十年間接受批判、自我批判、改造思想的過程中,放棄獨立思考,人格上失去自我的可悲際遇加以真誠的解剖。
其实也不算读过吧,只是在图书馆翻了翻。像我这种专心不起来的人,拿着六级的书去图书馆,见到这本书被摆在一个书架上,就随手拿过来,六级就一眼不看了。 翻这种书,总觉得切合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种书是肤浅如我者读的么。一点也不爱智慧的人,去读哲学家的自述...
評分很多学界人士,特别在当今学界,大学校园里的人,都非常鄙视冯友兰先生的人品,质疑其人格,愚以为,无人能像冯先生一样,在中年时期,内心自我批判,在晚年时期,坦然公之于众接受批判并与大众交流批判。 对于中国哲学,他是承上启下,并且眼光如炬,能够看见哲学未来的人。 ...
評分章节安排颇有《左传》气味。以“修辞立其诚”与“有话则长”而判篇幅主题之侧重,也颇有意味。在“社会·民国时期”“哲学·三、四十年代””大学·八、九、十章“部分,学术自信、自得之心令人读之怡然,述及贞元六书部分,更有傲慢之态,迥异建国后章节气息。常有学者莽撞定...
評分做人做事有三个境界,自然而得为上,刻意图之为中,迫于形势为下。 冯友兰先生做学问,由中而上,由上转下; 先生做人,本想自然而得取其上,于是并无苛求,自然失之于中,实际往往迫于形势,碍于情面,最终取乎其下。 说做学问。 二三十年代...
評分好读老人书。 本书讲述冯氏身世、学问和教育事业。 为自序如对镜自照,所见必不完全。然老人多经验,少浮辞,足以弥补之。 传记是史一支,冯氏历经丧乱,兴学参政,以史观之,极有价值。于近代之学术思想史多有涉及,评及胡适之书,顾颉刚之史等,亦多可鉴。其中或有春秋笔法,...
世界亂,書桌不亂。
评分反映清末民初的那段曆史常有閃光之處,相反新中國以後,恐怕難得全貌;真正的學者總是對整個世界充滿瞭好奇。(厄,我上次新寫瞭一段呢,丟瞭...下次再補吧...)
评分馮友蘭先生的自傳,比較喜歡看清末帝製時期,民國時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這幾章,另外覺得寫大學從北大一直到西南聯閤大學也很有意思,明誌這一章能看得進去。感嘆老先生九十多歲,已經快走到生命的盡頭的人,還一直寫日記紀錄生命的曆程,值得學習。
评分馮先生在自傳中,自己對貞元六書評價很高,六書確立瞭他的哲學體係,那時他剛40歲齣頭,真是哲學天纔。後來被捲入曆史洪流,遭遇令人唏噓,所幸老先生將自己的切膚之痛化為哲學思考,撰寫巨著《中國哲學史新編》七捲,第七捲尤為重要,有深刻的反思。很多人為先生後半生的錶現感到惋惜,但老先生獨特的曆史體驗,是港颱新儒傢所缺少的,所謂心中有痛,筆下纔有文,他反思那段風雨如晦的歲月,讓我們後人知道應當避免什麼。
评分材料豐富,值得多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