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 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纽约大学教授,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研究领域横跨教育学、语义学和传播学,弘扬了麦克卢汉、伊尼斯开创的媒介环境学,推动其进入北美传播学主流圈子。存世著作共25种,包括独著13种,合著10种,合编2种;其中《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传世论文200余篇。1986年获美国英语教师学会授予的“乔治•奥威尔奖”,1988年获纽约大学杰出教授奖。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著作和译作共80余种,约2 000万字(著作85万字,论文约30万字,译作逾1 900万字)。代表性译作有《理解媒介》《数字麦克卢汉》《裸猿》《媒介环境学》《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软利器》《菊与刀》《群众与暴民》《乌合之众》等。
在“媒介批评三部曲”的前两部中,电视媒体是波兹曼论点的箭丛直指的靶心。如果从第三本《技术垄断》的高峰回望前两本著作,我们可以说他只是在电视的磨刀石上小试牛刀而已。 有人说,这本书之所以取了个故作耸人听闻的名字——《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乃是为了矫枉过正...
评分 评分 评分在技术进步、信息过剩的20世纪末,人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而尼尔·波斯曼却不合时宜地唱衰,提出了“技术垄断”一词,提醒人们关注技术的另一面。《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的开篇,波斯曼以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作引:埃及法老塔姆斯臧否友人特乌斯的发明,说到...
评分三年前买的一本书,最近才把它看完。作为一个理工转人文的半路出家者,在出版这种夕阳产业呆了几年,而身边又不乏一些在IT、互联网等朝阳产业的朋友,对于人文的弱势与技术的强势之鲜明对比感受颇深,看到Neil的这本书还是有不少共鸣点的。 1. 信息失控 ”当信息的供应量无法...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姐妹篇,波斯曼“媒介批评三部曲”完结篇!在信息技术甚嚣尘上、数字媒体万众欢腾的时代,倾听智者的声音,反思技术的利弊,警惕技术垄断,呼吁人文精神,坚决拒绝文化向技术投降!
评分尼尔·波兹曼在电视时代写的书,但每个字都适应今天的社交网络时代,会令人想到,1992年的读者可能有我们今天这么深切的体悟吗?
评分优秀的思想家的理念都是超越时代而存在的,尼尔·波斯曼在计算机技术还不甚普及的1992就指出了技术垄断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他指出新技术改变我们兴趣的结构:我们思考的对象要变化。新技术改变我们的符号:我们赖以思考问题的符号要变化。新技术改变社群的性质:我们思想发展的舞台要变化。技术垄断客观上促进了唯科学主义偏见的兴起。实际上,科学、社会研究和想象力丰富三者都是人们解释个体经验的尝试,只是三者赋予“真理”的意义不同,并没有优劣可比性。《技术垄断》拒绝向技术低头,时至今日,其中内涵思想朋友不少值得世人警醒。
评分底层观点仍然是:每一种工具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而当我们接受一种新的工具或技术时,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波兹曼的这本书,仍是是在唱反调,他当然承认技术好的一面,但也在提醒过度依赖技术,以及唯科学主义可能造成的后果。其中很有启发的一点是,技术垄断对符号意义流失的影响。
评分因为技术的赞歌太多,所以也需要有人泼冷水,而且总体上,冷水还是太少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