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比尔(Daniel Beer),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高级讲师。他是《变革中的俄国:人文科学和自由主义现代性的命运,1880—1930年》(Renovating Russia: The Human Sciences and the Fate of Liberal Modernity, 1880–1930)一书的作者。
俄国流放制度的溯源之作!
探寻影响现代俄国民族心灵乃至历史未来的流放之地!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丹尼尔·比尔运用19世纪的新闻报道、官方报告和俄国小说,为读者呈现出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性及其囚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的命运。
☆近代俄国史上诸多大人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 宁都有流放西伯利亚经历,流放制 度如何塑造近代俄罗斯民族的心灵以及影响俄国历史的命运?
☆2017年坎迪尔历史奖大奖作品,入围2017年沃尔夫森历史奖、2017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和2017年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被评为《泰晤士报》、《旁观者》、《BBC历史》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内容简介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
⊙媒体&名人推荐
☆表述精湛,扣人心弦……全书生动描述了种种关于罪与罚、赎罪、爱和可怖暴力的惊人与悲伤故事。书中人物包括专制者、杀人者、卖淫者、英雄。这是一部绝妙的佳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我们很难去想象这个在沙皇统治时期地狱般的西伯利亚刑罚殖民地。这部历史著作描绘了一幅生动、恐怖的图景……该书极其引人入胜,富于真实事例和逸闻轶事。
——大卫·阿罗诺维奇,《泰晤士报》
☆关于沙皇统治时期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杰出新历史著作……令人信服地将西伯利亚置于19世纪俄国乃至欧洲历史的中心。
——《经济学人》
☆采用了大量资料……这些丰富的材料,造就了这部有着细微细节的历史著作……它把“西伯利亚”这个名字的可怕之处变得如此生动、如此清晰。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从历史,从制度,从经济,从监狱的细节,从沙俄政权最后的结局,全方位多角度,说明了流放制度的非人性,残忍,注定失败,简直就是沙俄政权落后腐朽的集中体现。但是,读者们如果多思考一下,把目光镜头拉远一点,会发现上述观点,只是把许多读者先入为主的预设观点,用一...
评分记者 | 罗广彦 编辑 | 黄月 19世纪,在圣彼得堡以东约2500公里的一片林间空地上,矗立着一根高3.5米的普通柱子,它是俄国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之间的界标。对于路经此处的流放者队伍而言,它不仅标志着他们跨过了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也意味着与故乡痛苦的分离,意味着他们即将进...
评分发表于11月4日《经济观察报》,题为《西伯利亚的阴影》,略有删节。 近年来俄国殖民东方问题在欧美的俄国史学界炙手可热。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的西伯利亚流放刑罚史因而也受到格外关注。仅2016—2017年两年里,就有三部英语专著问世:诺丁汉大学教授萨拉·巴德科克(Sarah Badco...
评分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责任编辑:饶家荣 2018年度的“坎迪尔历史奖(Cundill History Prize)”近日在加拿大东部城市蒙特利尔揭晓,作为“坎迪尔奖”年度盛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上一年度的大奖获得者受邀在麦吉尔大学进行演讲。讲座于当地时间11月14日晚举行,免费向公众开放。今...
评分再次感叹下外国学者真的是太会写书了,严谨而不失文采,作为一本对制度的考察,把这一制度的源起、变迁与终结,制度参与者的身份、能动与评价,以及制度的上层设计与实际运转都毫无遗漏地做了审视,却又把这一系列的面向与情节化的叙事毫无滞涩地结合在一起,在客观性与可读性上达到了精妙的平衡。
评分有很多很好看的材料,比如十二月党人流放时受到的优待,人们用各式各样的方式逃避刑罚,以及当局对此滞后但总会到来的应对,夹杂着对文学的引用。但最触目的大概还是女性在其中的位置,既有母性崇高的十二月党人妻子,也有在流放路上被视作财产等待被占有的无尊严,还有在萨哈林岛上被任意的交易。就好像在任何命运严酷的地方,女性和孩子的命运一定会更严酷一些。
评分有很多很好看的材料,比如十二月党人流放时受到的优待,人们用各式各样的方式逃避刑罚,以及当局对此滞后但总会到来的应对,夹杂着对文学的引用。但最触目的大概还是女性在其中的位置,既有母性崇高的十二月党人妻子,也有在流放路上被视作财产等待被占有的无尊严,还有在萨哈林岛上被任意的交易。就好像在任何命运严酷的地方,女性和孩子的命运一定会更严酷一些。
评分四星书,考虑到这样的书能出来,奇迹啊,五星。这本书梳理了沙皇统治下以西伯利亚为目的地的流放制度,但不是那种学术性、技术性的制度史,而是以人物故事为核心的非虚构,书按时间叙述,但每章聚焦不同的专题,包括苦役制度、十二月党人、西伯利亚殖民开发、逃亡、萨拉林岛等,资料详实,虽然也颇流水账,但还是引人入胜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1、书用绝大多数篇幅展示沙皇时期流放制度的苦闷压抑残酷,但最后一节苏维埃政权更加恐怖的流放和肉体消灭,就像一个讽刺的尾巴,嘲讽那些革命的儿女几代人的牺牲换来的是比沙皇更“慈父”的老大哥;2、书当然并非讽刺,而是解释苏俄自我清洗的原因之一,是这些革命者在帝俄时期被流放的封闭环境下积累了怨恨。3、不论怎样,流放制度当然是恶的,十二月党人和列宁惬意的流放犹如读博,但这毕竟是少数。
评分沙皇俄国缓慢臃肿的政治体制给了流放者在遥远的西伯利亚尚有尊严和思想的机会,而继承了制度惯性和强化了国家机器与思想控制的后来者则将这种自由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消灭的干干净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