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MURAKAMI HARUKI)1949(昭和24)年生于京都。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1979年以《且听风吟》(群像新人文学奖)登上文坛。主要长篇小说有《寻羊冒险记》(野间文艺新人奖)、《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谷崎润一郎奖)、《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奇鸟行状录》(读卖文学奖)、《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1Q84》(每日出版文化奖)等。另有《神的孩子全跳舞》、《东京奇谭集》等短篇小说集、随笔集、游记、翻译作品等诸多著作。在海外也获得多项文学奖项,2006(平成18)年凭《海边的卡夫卡》获(捷克)弗兰茨•卡夫卡奖、凭《盲柳睡女》(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获(爱尔兰)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2009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11年加泰罗尼亚国际奖、2016年安徒生文学奖。
村上纪实重磅推出
村上春树转型力作
本欲寻求救赎的信徒何以行至此处
迫近地铁沙林事件制造者的内心阴翳
-
《地下2》是继《地下》之后,村上春树的第二部纪实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原邪教成员口述的邪教黑幕,与《地下》同样详细逼真,触目惊心。
寻求疗愈的他们为何制造了“地铁沙林”这一毫无救赎可言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他们为何难以在现世中正常生活?他们追求的梦想国到底在哪里?
直面奥姆信徒进行的彻底访谈,和河合隼雄先生之间的不设防对话实录,揭示现代社会包裹下的内心阴暗的一面。
本书是《地下》的续集,同样根据录音整理的采访实录。继采访东京沙林毒气事件被害者之后,作者又于1997年对多名奥姆真理教原信徒进行采访,了解邪教组织的内部情况和信徒的精神世界,提出疗救的主张。
-
强大的观察力……生动地记录下了暴力与恐怖。
——《柯科斯评论》
通过村上春树敏感却毫不留情的质问,我们意识到原来奥姆真理教的信徒就像他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在这个世上是随波逐流的。
——《卫报》
1995年3月20日的日本东京地铁站,奥姆真理教教徒在地下铁三线共五列列车上发放沙林毒气,造成13人死亡,约6,300人受伤——这就是震惊一时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彼时的村上春树正在美国游历,等事件稍微沉淀下来,村上回到日本,做出了一个看似和职业小说家十分相悖的决定,...
评分这本比起地下1来更能吸引我,走上非同寻常道路的人,比起平常百姓更有其吸引人和独特之处。当然,这不代表自己更赞许前者的道路和具体做法。 与村上的感受相同,读毕此书,更突出地感觉到因为某种原因(或许正如村上所说,缺少一个接收从社会边缘跌落的人的平台),奥姆式的概...
评分 评分我是不看灾难片的,因为非常容易代入情绪。即使是《2012》这种水的不能再水的灾难片,也足以让我看过之后的那个晚上无法好好入睡。我躺在床上反复的想,如果闭上眼睛,天崩地裂,大地震,大海啸来袭该怎么办,我反复的想好想这件事很快就会发生,直到头疼的不行才勉强睡了过...
评分从最后村上和河合的对谈中,大概能总结以下观点:1)现代社会对于恶失去了定义(也顺带批判了科学主义),就像故事失去主线;2)奥姆真理教提供了一种“故事主线”;3)结论是现代社会应该容许一定程度的恶
评分事物本身并没有过去,奥牧信徒都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更多的思考与追求精神上的世界(地下2),而大多数人忙碌于生活与工作(地下1)。思考奥姆教,教主与信徒等人问题时,也不应脱离日本体制制度,现世与匣子(Chinese box)异同。村上先生与河合先生的对话很有意思,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东京地铁沙林事件,村上对于此侧的受害者,以及彼侧奥姆教信徒的采访实录。才了解到村上1Q84 的创作背景,有空可以再看一看。 看1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个简介,通过一次见面村上给我简短的描述,大概会是什么样子。印象最深的受访者是一个死者的父母和老婆。如果我遇到沙林毒气,我根本不会意识到要跑吧。 2呢,明显的是一些与主流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国会被称为书呆子吧,这些人在这边是有他们的匣子待着的吧。 人呐怕还是要带着烦恼活着的,抛弃一切烦恼去追求所谓纯粹的东西,只怕是要带来更大的烦恼。
评分相对于地下1,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奥姆的内部机制和作为教众的普通人的真实体验。但是林老师的翻译真的不敢恭维,尤其基于这类非虚构作品,很多都是完全无必要的故弄玄虚的语调和用词
评分如果说《地下1》是流于千篇一律形式的受害者口供,那么《地下2》就是万花筒似的奥姆真理教前教徒们的教会自传。总结了一下,出现的七个教徒,都是从不受欢迎的现代社会,通过“出家”,遁入奥姆真理教,再在教会中没有得到人生意义的升华,也无法理解毒气事件,才又离开了教会。他们是幸运的,不是因为教会真的给他们什么类型的解脱,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登上那趟地铁,双手没有沾到鲜血。这也是我看这本书之前的一个误解,本以为村上采访的是释放气体的人,结果发现没有。不过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七个信徒,代表的只是醒悟的人的想法,而更多的未醒悟但又未“实现”自我“升华”的人,在文本里依然是缺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