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1905—2003)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原籍浙江杭州,1912年随家由苏州迁居松江。曾先后入读之江大学、上海大学、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等。1928年起,参与创办第一线书店、水沫书店,创编《无轨列车》《新文艺》等杂志。1932—1935年主编《现代》杂志。1935年编辑《文饭小品》,参与主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等。同时从事小说、诗歌创作及外国文学翻译,是30年代极富影响的心理分析小说家和中国文坛现代主义的推动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任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1947年返沪执教于暨南大学、光华大学。1952年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转向古典文学、金石碑版研究。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等;散文集《灯下集》《待旦集》《枕戈集》等;编译《多情的寡妇》《域外文人日记钞》《轭下》等;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名词释义》《北山集古录》等;主编《词学》《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外国独幕剧选》等。
【编辑推荐】:
《唐诗百话》是施蛰存先生晚年以十年之力打磨而成的一部唐诗欣赏之书。他以自身学养和文学感悟用漫话的方式与读者漫谈唐诗,而终成“百话”。在读解每一首诗时将一时代的历史、一种诗体的流变及关于文学的知识一一道来,既有宏阔的诗史梳理,又有专门的个案考辨。选诗取向公允,又不乏个人识见,品评诗歌简洁精准,文字更称得上典雅晓畅。先生之著原为一般文科大学生所量身打造,而在传统文化愈来愈受重视的今天,此书更加适合所有热爱古典文学、热爱唐诗的读者作为入门之书。一部“唐诗百科全书”,教你如何读诗,鉴诗,作诗;错过《唐诗百话》,就错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华章!
【内容简介】:
《唐诗百话》是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一部集唐诗研究和欣赏于一体的著作,旨在“用漫话的方式,自由活泼地与读者漫谈唐诗”,文风典雅、语言晓畅,于赏鉴中夹谈典故的意义,每首诗所反映的时代、风俗,诗体的源流及关于诗史、音律和有关的文学基础知识。
全书由“初唐诗话”13讲,“盛唐诗话”29讲,“中唐诗话”35讲,“晚唐诗话”17讲组成,另有“唐女诗人”“六言诗”“联句诗”“唐人诗论鸟瞰”“唐诗绝句杂说”“历代唐诗选本叙录”6讲专论,合为“百话”。施蛰存先生选诗有自己独到眼光,每讲一诗务要选取一定角度,讲出新意或讲出相关诗史、诗体等的综合知识。讲解既全面又从个体艺术感知出发,言之有物,简而不繁,为读者了解唐诗、鉴赏唐诗提供了入门之径。
《唐诗百话》第四十四篇李冶:及校书七兄,文中引用高仲武评论李季兰文:“形气既雄,诗意亦荡。”上海古籍社版中,解释为“李季兰的形态性格像个男子,而诗意却很放荡,无所顾忌。”编辑过程中,分析原文无转折之意。故此处用“却”不妥,遂改为“而且诗意很放荡,无所顾忌。
评分全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来赏析唐诗。需要纠正的一点,这里的初、盛、中、晚是指唐代政治、经济而言,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而不是诗的或说文学的全盛时期。 施老师提出对于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在讲解作品的时候往往涉及当时的官吏品级制度、...
评分2020.2.4 上册读罢二十一篇,略明初唐至盛唐唐诗之发展,有对仗之精,有才思之奇,有寓情之真,有意向之美。经典永流传,字里行间展示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流露出古人依然真挚的情感。施老所列诗篇,个人最爱王子安之送杜少府、王摩诘之使至塞上二首,皆为脍炙人口之名作,也曾...
评分 评分《唐诗百话》第四十四篇李冶:及校书七兄,文中引用高仲武评论李季兰文:“形气既雄,诗意亦荡。”上海古籍社版中,解释为“李季兰的形态性格像个男子,而诗意却很放荡,无所顾忌。”编辑过程中,分析原文无转折之意。故此处用“却”不妥,遂改为“而且诗意很放荡,无所顾忌。
施蛰存说诗不似他家,或是精讲一首诗,逐字逐句地细讲精读,全副精力都倾注到文本之中,只看文本不看诗人;或是列举出一首名诗,略略翻译一番,接着援引名家诗评,证明其诗确有名气,自己不作阐释,敷衍了事。施老每举一诗,都会对诗句中遗留的困惑全面解释,或以同时期的文献记载佐证自己的看法,或以诗人其它诗中相同或相似的诗句,以诗证诗,尽可能的“以意逆志”,贴近诗人的创作意图,明晰诗歌的意有所指。施老选诗的标准不在于诗的名气,而是一首诗在诗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哪怕有些诗本身非常平庸,但在诗歌创作上产生了新的体式、风格、内容、韵律,也会被施老选诗的时候一并收入进去。古往今来,赏析诗歌作品的文学评论已经多之又多,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典籍评述中,亦存在诸多的谬误以及误解,施老出版此书的目的,就在于辨误、识源、认变。
评分怼人狂魔施蛰存2333
评分????????????????
评分❶选的诗都是唐诗中的杰作,每一首、每一句、每一个典故、每一个作者都讲得透彻。一篇读下来,对整首诗的理解就毫无滞涩,明明白白。而且不掉书袋,不用专业术语吓唬人,文字特别亲切。 ❷从初唐到晚唐,诗歌从五言、七言、律诗、绝句、歌行体各种范式的特征、发展过程、正体和变体都讲得清清楚楚。 ❸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施先生把几首同类型的诗放在一起点评的时候,能够从文章的角度分出每首诗的优劣来(看得出施先生自己应该是会作旧体诗的)。每一首诗,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都说得有理有据,令人心服。 ❹诗歌的文本来源有出处,有来历,不同的文本谁先谁后,哪个是原版哪个是改过的,可以作出大致的辨析,增长了考据学的知识,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读一读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施蛰存说诗不似他家,或是精讲一首诗,逐字逐句地细讲精读,全副精力都倾注到文本之中,只看文本不看诗人;或是列举出一首名诗,略略翻译一番,接着援引名家诗评,证明其诗确有名气,自己不作阐释,敷衍了事。施老每举一诗,都会对诗句中遗留的困惑全面解释,或以同时期的文献记载佐证自己的看法,或以诗人其它诗中相同或相似的诗句,以诗证诗,尽可能的“以意逆志”,贴近诗人的创作意图,明晰诗歌的意有所指。施老选诗的标准不在于诗的名气,而是一首诗在诗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哪怕有些诗本身非常平庸,但在诗歌创作上产生了新的体式、风格、内容、韵律,也会被施老选诗的时候一并收入进去。古往今来,赏析诗歌作品的文学评论已经多之又多,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典籍评述中,亦存在诸多的谬误以及误解,施老出版此书的目的,就在于辨误、识源、认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