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许知远早年的代表作,长销近二十年。书里的篇章是作者在星巴克咖啡馆、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等地方写下的读书随想和读书笔记,充满了年轻人对人类文明的向往,憧憬着融入伟大灵魂散发出的光辉,与此同时,他面对既丰富又单调的社会,一次次剖析自己的内心,确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书中表现出对个人独特性的坚持,对封闭、自溺的小世界的警惕,对年轻一代颇有启发。
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现任职于《生活》杂志,他也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以前读了一本许知远的著作,马上就不想再看他其他的作品了,不是因为他没有思想,没有文笔,这些,他都还是有的。只是他的写作的方式太像我了,想要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头脑中就蹦出一堆意象,为每一个意象配上一个词语,并列在一起,整篇文章都是这样的。这样的写作,...
评分在中学里,他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你望到了什么? ——题记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书放在案头有半个月了...
评分不知道有多少人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名字。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20岁出头就开始觉得青春已经远去,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所谓的青春,我们的青春从12岁起就被阉割给了“教育”。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born in the 1970s,那时年轻的许知远不断的重复着对80年代北大的胡思乱想;...
评分以前读了一本许知远的著作,马上就不想再看他其他的作品了,不是因为他没有思想,没有文笔,这些,他都还是有的。只是他的写作的方式太像我了,想要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头脑中就蹦出一堆意象,为每一个意象配上一个词语,并列在一起,整篇文章都是这样的。这样的写作,...
评分这本书一度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之一,因为它被传的有点神,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一直很高.许知远这个人我还是很欣赏的,无论是在经济观察报的时期还是开始办生活以后,虽然偶尔他的愤怒和精英意识有点让人受不了. 终于今年这本书再版了,我也第一时间买了这本书.看这本书之前正好刚看...
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总在自己脑海里浮现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代人学商学法学计算机挣钱,就是为了下一代人学艺术学文学,再下一代人学哲学” 忘了这段话的出处了,但一直非常喜欢 读完这本书,更能看到那个蓬头垢面穿着拖鞋的青涩的许知远,在时代的洪流里逆着人群,想抓住自己青春的样子 想喝酒,想做爱,想永远的忧国忧民,想永远的热泪盈眶,天下事就是我的事,我就是天下 虽然他的很多观点我都不苟同,也有很多读不通顺读不下去的内容,但是还是会深受鼓舞 书打四星,另外一星给这个鼓舞
评分大学时期的许知远反叛,特立独行,追求个人主义,鼓吹人文主义,相信美,相信思想的力量,有点天真,过于理想。如今的许知远身怀偏见,试图寻找些什么,依旧如同少年,还在追忆青春,在时代面前有时笨拙到可爱。一个人可以怀有这样的天真,是得多理想主义,是得多难得?
评分高三毕业那一年的暑假里读过,那时觉得好惊艳
评分看许知远大学时候这些挥斥方遒、强说新愁的稚嫩文笔就觉得,一个思考者的天真和希冀是多么难能可贵。
评分20出头的年纪写出这样的文字,我觉得是值得四星的。十几岁带着天真和向往进入大学,却不断发现和感受现实对理想的偏离,于是迷茫、叛逆,不知所措,但却一直读书、幻想和思考。天真也好,理想也罢,这样的个体在20多年后的今天却如此的匮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