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现任职于《生活》杂志,他也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本书是许知远早年的代表作,长销近二十年。书里的篇章是作者在星巴克咖啡馆、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等地方写下的读书随想和读书笔记,充满了年轻人对人类文明的向往,憧憬着融入伟大灵魂散发出的光辉,与此同时,他面对既丰富又单调的社会,一次次剖析自己的内心,确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书中表现出对个人独特性的坚持,对封闭、自溺的小世界的警惕,对年轻一代颇有启发。
北大新一代的所谓作家真是不怎么样。通篇就是些不实在的怀旧。因为作者本人又没什么时代底蕴(76年的经历过什么啊),作品从头到位都充斥着“装x"的情绪。
评分n久前看完的一本書。 第一反應是,噢,原來愛作深沉的許知逺也年輕過。 第二反應是,噢,原來愛作滄桑的許知逺的青春也是如此蒼白。 這個70後的年輕人在書中毫不掩飾對于上一輩人的近乎病態的羡慕乃至妒忌。生于太平時代應該是許知逺這種追求以時代精英自居追求所謂深刻的人的...
评分诗意的年轻人 许知远写这本书的时候年纪可能比我还要轻。一个陷入阅读的年轻人,在发现现实世界和文字世界的巨大差异后,半是反抗半是逃遁的为自己选择了写作的道路。对于他自己,一切似乎都还没发生,但他从书中看见一批批年轻人穿过年轻走向成熟时的样子。他笃定的认为...
评分在中学里,他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你望到了什么? ——题记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书放在案头有半个月了...
评分我不喜欢许知远的文字,我承认我永远也不如他那样能精致地操弄词汇,写出一地属于文艺青年,准确地说是文艺中年的忧伤。 许知远在自己的文章中总能让人读出一种巨大的优越感,仿佛他是透过历史看到了未来的人,仿佛他是通过文化的断裂看到了人类精神上危机的人,仿佛他是70后...
有点冗余,话题很好但是构思不够清晰,反反复复说类似的话。
评分这是一本全身上下充满忧虑和少年烦恼的书。很多人不喜欢许知远的调调,觉得他以知识分子自居,太文气理想主义,可我不以为然。虽然书的内容有所反复,文字也不如此时的他成熟,但对大学之用的思考、对青年之于民族社会和人类的意义的思考,放在任何时候尤其是这个有些麻木利益至上的时代,非常可贵!许先生一直没变,终于理解他所谓的带着偏见看世界,因为世界不能顺从,理想主义必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必然与墨守陈规的轨道有所偏离。????离开大学快10年,思考自己,检视自己,只希望自己不够麻木
评分洋洋灑灑,讀完了。許知遠以知識分子身份自持,聲稱要主動地肩負起這類特定群體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並在不斷地學習探索中吸收偉大的思想和知識,同時也在懷疑與思考中進步成長,完成他們那一代人的使命。
评分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总在自己脑海里浮现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代人学商学法学计算机挣钱,就是为了下一代人学艺术学文学,再下一代人学哲学” 忘了这段话的出处了,但一直非常喜欢 读完这本书,更能看到那个蓬头垢面穿着拖鞋的青涩的许知远,在时代的洪流里逆着人群,想抓住自己青春的样子 想喝酒,想做爱,想永远的忧国忧民,想永远的热泪盈眶,天下事就是我的事,我就是天下 虽然他的很多观点我都不苟同,也有很多读不通顺读不下去的内容,但是还是会深受鼓舞 书打四星,另外一星给这个鼓舞
评分这是一本全身上下充满忧虑和少年烦恼的书。很多人不喜欢许知远的调调,觉得他以知识分子自居,太文气理想主义,可我不以为然。虽然书的内容有所反复,文字也不如此时的他成熟,但对大学之用的思考、对青年之于民族社会和人类的意义的思考,放在任何时候尤其是这个有些麻木利益至上的时代,非常可贵!许先生一直没变,终于理解他所谓的带着偏见看世界,因为世界不能顺从,理想主义必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必然与墨守陈规的轨道有所偏离。????离开大学快10年,思考自己,检视自己,只希望自己不够麻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