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话,曾于九十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2002、2007)、《竹内好的悖论》(2005)、《文学的位置》(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2018)等。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寻找那份自我认知和定位 ——《寻找亚洲》读后感 亚洲,本意为“亚苏”,全称“亚细亚洲”,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的地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貌类型最广、地形最复杂的大洲。民族、宗教问题复杂,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民俗风情的广袤大地上,到底发生了怎...
评分小时候,老师说,我们的地球上有七大洲,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就是我们的国家所在的地区叫亚洲。从那个时候起,亚洲就在这。它有很多国家,有若干个不同的民族,操着不同的语言,推进着不同的历史。 长大后,在历史和地理课上,各种人物、事件陆续登台,让我逐步对亚洲这片土...
评分《寻找亚洲》一书可以看做孙歌先生的亚洲思想史阅读笔记,全书遍历庄周、李卓吾、孙中山、李大钊、陈嘉映、福泽谕吉、冈仓天心、竹内好、和迁哲郎、梅棹忠夫、滨下武志、白乐晴、白永瑞等中日韩思想家对于亚洲的论述与思考。孙歌先生意欲通过串连亚洲论述,清理思想论述中的战...
评分《寻找亚洲》一书可以看做孙歌先生的亚洲思想史阅读笔记,全书遍历庄周、李卓吾、孙中山、李大钊、陈嘉映、福泽谕吉、冈仓天心、竹内好、和迁哲郎、梅棹忠夫、滨下武志、白乐晴、白永瑞等中日韩思想家对于亚洲的论述与思考。孙歌先生意欲通过串连亚洲论述,清理思想论述中的战...
评分《寻找亚洲》一书从别于欧洲思想史的路线展开对亚洲这一概念的思想解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论述亚洲的思想类书籍。我们作为亚洲人,很少意识到亚洲本身是一个欧洲人定义的他者概念。因此,我们也没有从思想或者哲学的角度去深刻思考什么是亚洲,亚洲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等一系列...
实话实说我的阅读感受,我看到的是一种批评,很有力度和深度,但是又很隐蔽和婉转。是有收获和启发,虽然读起来不容易。
评分孙歌,社科院研究员,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本书依然是其对于日本学者“亚洲论”的综述,特别是第一章亚洲意味着什么,就是对于日本学者关于亚洲想象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的名称与其叫寻找亚洲,其实不如叫,日本学者的亚洲想象综述,可能更加接近于本书的内容。本书作者综述了日本学者关于亚洲的想象,大体上,就是将日本放大了,第一需要面对于来自于欧美的现代化挑战,第二就是亚洲需要构建出自我的认同,日本人为何要如此,其实仔细考察,就知道这是日本作为一个边缘岛国,自己很清楚无法代表整个亚洲,来与欧美交涉,但是他的现代化进程,有需要东亚国家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在日本人那里就变成了大东亚共荣圈,其实就是构建出日本与东亚各国的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从而完成日本对于东亚地区的代表。这个本身就是日本扭曲的思路。中国就是中国。
评分孙歌,社科院研究员,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本书依然是其对于日本学者“亚洲论”的综述,特别是第一章亚洲意味着什么,就是对于日本学者关于亚洲想象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的名称与其叫寻找亚洲,其实不如叫,日本学者的亚洲想象综述,可能更加接近于本书的内容。本书作者综述了日本学者关于亚洲的想象,大体上,就是将日本放大了,第一需要面对于来自于欧美的现代化挑战,第二就是亚洲需要构建出自我的认同,日本人为何要如此,其实仔细考察,就知道这是日本作为一个边缘岛国,自己很清楚无法代表整个亚洲,来与欧美交涉,但是他的现代化进程,有需要东亚国家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在日本人那里就变成了大东亚共荣圈,其实就是构建出日本与东亚各国的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从而完成日本对于东亚地区的代表。这个本身就是日本扭曲的思路。中国就是中国。
评分第一章对日本学者对亚洲问题的综述和梳理有参考价值;对作者提出的相对欧洲,亚洲正是多元的才有其价值,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还是迷惑在于既然不存在普遍性,那如何阐述所谓“亚洲原理”,它不应止步于所谓的“新的普遍性”;“普遍的,必须是多元的,而且是不能被直接统合为一元的多元。而只有当发展中国家多元化的政治视角真正形成的时候,欧美的普遍性叙事才会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各自成为世界史多元叙事格局中的一元——这个曾经由竹内好在半个世纪之前提出来的设想,在今天又一次成为问题。也正如竹内好所预言的那样,把包括欧美优秀价值在内的人类思想遗产上升为全人类的“普遍性”价值的工作,需要亚洲来完成,因为,在来自西方的暴力之下崛起的亚洲现代史,才真正具有对于多元性格局的需求。”
评分梳理日本近代思想史很是有用,的确是很难的著作,封面设计有心,出成这样,卖相很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