泷井一博 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生于日本福冈县,1998年完成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历任京都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助手,神户商科大学助教授,兵库县立大学经营专业助教授、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现为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国家制度史、比较法学史。
著有《德国国家学与明治国家体制》(ミネルヴァ书房,1999)、《文明史中的明治宪法》(讲谈社,2003)、《伊藤博文》(中央公论新社,2010)、《创造明治国家的人们》(讲谈社,2013)、《明治时代的遗产》(ミネルヴァ书房,2020),编有《伊藤博文演说集》(讲谈社,2011)等。曾获得角川财团学艺奖、大佛次郎论坛奖、三得利学艺奖等。
◎本书获誉
本书荣获日本第32届三得利学艺奖。
◎内容简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维新时期就留学英国,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在明治维新后,他制定宪法,开设议会,出任第一代总理大臣,构建了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后世对伊藤博文的评价却不是很高,认为他是没有哲学头脑的政治家,是没有思想深度的现实主义者,是吞并韩国的幕后推手。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本书从“文明”“立宪国家”“国民政治”三个视角,详细考察了伊藤博文的整个人生轨迹,明确了他那些被忽视的思想与国家构想。
◎评论
我是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伊藤博文的,因为他总是在两个清晰的对立面之间活动。即便是用整个明治历史,也难以勾勒出伊藤博文的形象。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坂野润治
如果说日本学界有一股重新评价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话,那么可以说伊藤之雄和泷井一博师生二人就是使这股潮流高涨的弄潮儿。泷井一博的《伊藤博文》,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学界重新评价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了一份核心的样本。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长 刘岳兵
1895年,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签订这个条约的中日双方代表分别是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因此,伊藤博文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他的一生中,和中国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我国,了解他的人还是极少的,特别是没有对于他的任何研究。 就是在日本学术界,因...
评分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站第一站台被刺杀,身中三弹,内脏大量出血,不治身亡。刺客名叫安重根,朝鲜人,得知自己成功刺杀伊藤博文后,用俄语高呼“高丽亚乌拉!”(朝鲜万岁),从容被捕。次年被日本判处绞刑,死于大连的旅顺监狱。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生于江...
评分受访人泷井一博,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历任京都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助手,神户商科大学助教授,兵库县立大学经营专业助教授、教授,现为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国家制度史、比较法学史。 访谈人魏敏,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讲师。 魏敏:您研...
评分伊藤博文之渐进主义宪制改革,使得日本一跃而为东亚文明典范。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能通过扩大选举权将地主与军界可能的联盟中断或限制。产生这个后果的原因也并非伊藤博文一人所能担当,而首先是工商业阶层目光短浅,自己放弃宪法权力所致。其次,也有山县有朋政见不合之后的阻...
评分伊藤博文:政治家与演员一样,需要恰到好处的演技 对于伊藤博文先生,之前的印象大致还停留在《走向共和》,以及日韩所拍摄的电影中,嚣张中又不失睿智,而且在某些评价中,通常会把他和李鸿章放在一起,都会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当然弱国无外交,李鸿章大人就算再八面玲珑...
伊藤从急进主义到渐变主义还有帝国宪法改革试图限制帷幄上奏是全书值得一看的部分。但四五章则仿佛在讲1898年伊藤就计划成立大政翼赞会,您这是夸他吗?韩国部分更是洗的令人发指,这并非作者所谓的创新视角,我相信吞并朝鲜的时代帝国学者和媒体大都采取这种角度,30年代一定更甚。当下深谙所谓辩证法的某崛起帝国也深得这个角度真传。
评分伊藤从急进主义到渐变主义还有帝国宪法改革试图限制帷幄上奏是全书值得一看的部分。但四五章则仿佛在讲1898年伊藤就计划成立大政翼赞会,您这是夸他吗?韩国部分更是洗的令人发指,这并非作者所谓的创新视角,我相信吞并朝鲜的时代帝国学者和媒体大都采取这种角度,30年代一定更甚。当下深谙所谓辩证法的某崛起帝国也深得这个角度真传。
评分全面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四杰之一的伊藤博文的生平,史料丰富,通俗易懂。
评分篇幅所限非全景式的名人传记,思想论著一家之言,反驳传统日史学者对伊藤属无独立政治思想仅随波逐流之辈的论断,立论伊藤博文乃是堪与福泽谕吉并肩政治思想家,其政治人生尽管多有让人诧异的立场转换,尤其是他从元老政治倒向party政治,非单纯现实利益使然,总体仍有融贯思想统合,反映在渐进论、民本倾向、智识革命与内阁政治等,“三个关键词文明、立宪国家和国民政治”。全书有启发性点,1.伊藤在1907年以皇室规章调整的契机,力图做一次xiu宪,以弥补明治大法的大bug,处理军部帷幄上奏权过大问题 2. 伊藤与满清之间的恩怨,尤其是他帮助梁启超,又与张之洞有会晤,日本的八幡制铁厂和汉阳铁矿之间有秘密协定 3. 作者对伊藤在韩国的统监工作做了相当不同的解释
评分主要是侧重于伊藤博文政治家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位学者型政治家,这个评价的另一方面就可能会导出他在有些时候过于空想,不注重实际。制宪上他考虑日本的现实,在实践上则有些空想,表现在他的政党观上。帝室制度调查局,明治四十年军令变动部分很有启发,一元化的失败导致的三元政治。韩国部分太生硬了,结论是他在日韩都是外人。可能是太“想塑造一个与此前印象有所不同的伊藤博文形象(后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