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井一博 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生於日本福岡縣,1998年完成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曆任京都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助手,神戶商科大學助教授,兵庫縣立大學經營專業助教授、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現為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嚮為日本國傢製度史、比較法學史。
著有《德國國傢學與明治國傢體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9)、《文明史中的明治憲法》(講談社,2003)、《伊藤博文》(中央公論新社,2010)、《創造明治國傢的人們》(講談社,2013)、《明治時代的遺産》(ミネルヴァ書房,2020),編有《伊藤博文演說集》(講談社,2011)等。曾獲得角川財團學藝奬、大佛次郎論壇奬、三得利學藝奬等。
◎本書獲譽
本書榮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奬。
◎內容簡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維新時期就留學英國,接受瞭西方文明的洗禮;在明治維新後,他製定憲法,開設議會,齣任第一代總理大臣,構建瞭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後世對伊藤博文的評價卻不是很高,認為他是沒有哲學頭腦的政治傢,是沒有思想深度的現實主義者,是吞並韓國的幕後推手。然而,事實上卻不盡然。本書從“文明”“立憲國傢”“國民政治”三個視角,詳細考察瞭伊藤博文的整個人生軌跡,明確瞭他那些被忽視的思想與國傢構想。
◎評論
我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瞭伊藤博文的,因為他總是在兩個清晰的對立麵之間活動。即便是用整個明治曆史,也難以勾勒齣伊藤博文的形象。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阪野潤治
如果說日本學界有一股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話,那麼可以說伊藤之雄和瀧井一博師生二人就是使這股潮流高漲的弄潮兒。瀧井一博的《伊藤博文》,為我們全麵瞭解日本學界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瞭一份核心的樣本。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長 劉嶽兵
但凡谈及日本近代史,伊藤博文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作为日本第一任首相(后来又三度组阁)和“明治宪法之父”,他直接推动了君主立宪制成立,奠定了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的基石。不夸张地说,他是日本转向富强的大功臣,但对邻国来说又是灾难:正是在他任内发动了甲午战争,强迫...
評分受访人泷井一博,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历任京都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助手,神户商科大学助教授,兵库县立大学经营专业助教授、教授,现为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国家制度史、比较法学史。 访谈人魏敏,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讲师。 魏敏:您研...
評分 評分但凡谈及日本近代史,伊藤博文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作为日本第一任首相(后来又三度组阁)和“明治宪法之父”,他直接推动了君主立宪制成立,奠定了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的基石。不夸张地说,他是日本转向富强的大功臣,但对邻国来说又是灾难:正是在他任内发动了甲午战争,强迫...
評分伊藤博文这个名字,我们太熟悉!1895年的《马关条约》,使其深深烙印在我们屈辱的近代史上。 以至于在大多数国人心中,伊藤博文的形象都相当不咋地。 但神奇的是,作为明治维新时期重要的政治家,近代日本国家框架的构建者,日本学界和言论界对伊藤博文的评价也不高。 著名日本...
全麵介紹瞭日本明治維新四傑之一的伊藤博文的生平,史料豐富,通俗易懂。
评分伊藤的“思想傳記”,可與伊藤之雄的那本對照,亦可作為明治時代思想史來讀。盡管有“矯枉過正”之處,但基於政治思想與國傢製度建設層麵的交叉分析仍值得藉鑒。
评分對伊藤博文思想史的研究。在翻譯上還有可以改進的空間。翻譯日文書的時候要預防漢文詞的拿來主義。
评分讀完對伊藤博文的思想多瞭不少理解,甚至隱約間産生瞭崇敬之感。
评分不算是傳記 更像是 伊藤博文政治主張解說。政治相關內容太多太雜而且淺,和我期待的人物傳記不一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