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比较视角和历史维度研究作为一种帝国现象的恐慌,特别是传染病,如霍乱、鼠疫、流感,以及20 世纪末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引发的恐慌。通过对19世纪初的东亚到21世纪的美国等一系列案例研究,本书探索了西方政府机构、政策制定者、规划者和其他权威机构为理解、应对和消除由传染病和其他危机引发的恐慌所做的尝试。本书还研究了从电报到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等多种技术对传播和约束“恐慌”信息所起的作用,考察了帝国复杂关系网络和恐慌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疾病威胁会产生特定焦虑和集体恐慌的结论。
本书重点关注从19 世纪早期到现在发生的恐慌反应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及其阐释。正如艾伦·莱斯特在第一章“帝国与恐慌之地”中指出,每一章节从不同方面研究恐慌:鸦片战争前的广东地形、英属印度的山间避暑小镇、流行疾病映射图、实施检疫措施控制恐慌和病毒传播等,主要集中在大英帝国和英语世界,涉及南非、中国香港、印度、新西兰和美国这些国家和地区。仅仅关注英国这一殖民帝国是本书的局限,但本书旨在对帝国恐慌进行初步概述,为今后更深入、更具比较性和包容性的研究做铺垫。
白锦文(Robert Peckham),香港大学人文与医学多学科中心(CHM)的主任和创始人,研究重点为传染病史和医学史。他曾在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和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St. Peter’s College)获得研究奖学金。2008—2011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2017—2018年纽约大学访问学者。著有《现代亚洲的传染病》(Epidemics in Modern Asia),并是《剑桥现代亚洲健康史》(Cambridge History of Health in Modern Asia)
【译者简介】
何文忠,博士,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学、翻译学硕士导师,主要专业兴趣为对比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研究、翻译技术、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长期从事翻译和语言学教学,出版译著30多部。
蔡思慧和郑文慧均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2019级MTI研究生。
恐慌是什么?至少从19世纪起,恐慌就被理解为一种“原始”恐惧的表现。而当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恐惧的“饱和”体,到处充斥着不确定的灾难,群体“高度焦虑”。 在1817年印度暴发霍乱并蔓延到亚洲其他地方和欧洲时,传染病就已经能引起极大的恐慌现象,伴随而来的也有关于这场大...
评分如何处理公共危机是考验政府公关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表现。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公共危机应该算是传染病了吧,从2002年的非典到2019年开始的新冠,这些都考验了政府和卫生部门对传染病的处理能力。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也不少,比如之前火爆的《你好,钟南山》,虽然是讲述钟南山教...
评分 评分瘟疫下的恐慌及广州火灾部分比较有启发
评分就看了广州的那一篇,全文每一篇都是不同的作者所写,但背后的机制就是代表了在恐怖疫情面前,政府社会和民众的恐慌。 我们读这这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了解2020年世纪大疫情背后东西方面对疫情的差,文化心理和政治逻辑上的差异。
评分垃圾
评分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地位高低,一旦染上流感,同样丧失活力。——温斯顿·丘吉尔
评分视角选择的不错,但是拼拼凑凑的几篇论文太浅薄,有理无据的感觉,太牵强! 一共320页,参考文献检索占了70页,正文部分的备注每页平均又占据了1/3,其实真正的东西没有多少,精简压缩也就一两百页就搞定了,非要印刷300多页,完全是浪费纸张和油墨,一点儿都不环保,书????重了,运输过程中也增加油耗和搬运工时!定价太高了,78元!28元比较合适!字体偏小,阅读起来有点儿费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