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过程与人物命运的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乱中多位关键历史人物,即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的“弃长安”经历为线索,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以乱离亲历之人的经历解释变乱何以爆发与盛世何以崩陷,以此重新刻画安史之乱时期的完整历史图景。
1.新锐历史作者张明扬作品,多位名家倾情推荐
张明扬作为专栏作家,曾供职于专业书评媒体,阅读、研究和写作历史二十余年,著有《此史有关风与月》《天命与剑》《非常之人》《纸上谈兵》等历史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各大书榜推荐。本书也得到虞云国、许纪霖、刘擎、张宏杰、周濂、郭建龙倾情推荐。
2.注重史实与细节,展现大时代丕变中个体的挣扎与选择
作者着重笔墨于安史之乱中几位关键人物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之上,提炼出与之相应的时间节点和关键词,合理延展,补充史书叙述中的空白,于细节中展现大时代丕变中个体的挣扎与选择,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3.通俗历史读物,轻松好读
书中依托史实,抛开对全局历史的叙述,着重描绘安史之乱中人物群像,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过程与人物命运的通俗作品。作者秉持严肃的历史态度,用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把刀光剑影中的山河破碎化作数幕场景展现,不似冷硬的历史作品,倒更像是一部文学创作,令人开了头便要读完方休。同名有声书也在喜马拉雅同步上架,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4.随书附赠手绘长安城坊图
随书附赠手绘长安城坊图,略窥盛世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的辉煌。
西宫南内多秋草 还似人生一梦中 在太上皇李隆基孤独地逝去于太极宫后第十三天,唐肃宗李亨驾崩。李亨的所有精力也似乎在光复长安、登上帝位、提防太上皇干政与扮演父慈子孝的过程中耗尽了。 这对父子内斗了一辈子,在战乱重逢的权力交接后,也曾经有过寻常百姓家一般短暂的温情...
评分非常好哭的一本书 说安史之乱,大多数人第一个想起的是“宛转蛾眉马前死”,但其实真实的历史,比那段爱情悲剧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 作者共情能力非常强,文笔绝佳,靠着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带你回到那个动荡又血腥的年代,上至帝王下至布衣,每一个人都身不由己的在那场战争...
评分来这么远的地方读书唯一的好处只有去了趟西安。 在大明宫的遗址上一眼望过去激动的要哭出来是真的。 作者讲了一个很流畅的故事,同时极大的尊重了史实,其中大多的故事从前或多或少的听过,所以读起来十分流畅,本书的阅读门槛也的确不高,总之是好读的。 高度概括下来就是安史...
评分西宫南内多秋草 还似人生一梦中 在太上皇李隆基孤独地逝去于太极宫后第十三天,唐肃宗李亨驾崩。李亨的所有精力也似乎在光复长安、登上帝位、提防太上皇干政与扮演父慈子孝的过程中耗尽了。 这对父子内斗了一辈子,在战乱重逢的权力交接后,也曾经有过寻常百姓家一般短暂的温情...
评分作为通俗历史读物,本书水准不错。虽说许多安史之乱背后的复杂微妙难得明证,张明扬倒也能自圆其说——李隆基希望效法李世民,成为凌驾四夷君长之上的“天可汗”或内亚之主,但正如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所言,“对外过度扩张所耗费的资源超过了因此产生的潜在收益”,“内轻外重”的畸形军事体制也应运而生,最终由皇帝、宰相、边将和诗人组成的盛世军功名利链将反噬盛世;另一方面,天宝后期,倦政的李隆基试图在超脱于日常政治与掌控核心权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加上韬光养晦的太子李亨,构成彼此牵制的三角关系,李隆基则大行帝王操纵之术,坐收制衡之利,怎料最终局面滑向失控。杨国忠反复“预言”安禄山必反落入了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巢穴,安禄山对于太子接班的惶恐,干脆赌上一把,竟给了李亨夺权的良机
评分很好看。以长安的得失为线索串起了安禄山之乱的一些基本史实和几个名人的经历事迹。编排有度的材料组织和流畅的叙事文笔都支持一气读完。对陈寅恪黄永年仇鹿鸣等学者的深层见解有简要提及但没有深度纠缠。不是深入的专著,但作为历史普及读物则恰到好处。
评分非常好看,作为通俗读本满分,其中张巡、许远两位守城之士的故事堪称荡气回肠。作者的讲法可以类比HBO的《切尔诺贝利》,都是从已发生的结果作为锚点开始讲、去挨个回到链条上每个有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人和事、他们没做到、他们为什么没做到,如果当初那些懈怠的工人能多检查一遍实验室的仪器,如果晚年的李隆基没有那么刚愎自用,如果杨国忠不是为了证明自己、非要“逼”安禄山谋反,如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本来想分几天阅读的、没想到过于引人入胜、一天就看完了、完全沉浸在作者的讲述中,满脑子都在自动回放“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哇~今晚《妖猫传》要入梦了,我要去拷问一下该死的老色批李隆基。
评分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佳作。
评分盛世崩溃下,群像人物的不同取舍,没有一个人想要导致盛世的衰败,即便是安禄山也不是一开始就像造反的,每一个人着眼于自身利益所所做的选择造成的涟漪最终导致了盛世的衰败,作者从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审视这场人祸,让我们能够看到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更多读者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全部相信已成既定结果的历史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