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於研究“教育與現代社會”的專著,書中具體收錄瞭:《人文主義及其教育的不可能性——海德格爾及福柯論人文主義》、《從鄉約到鄉村建設》、《蔡元培治校與中國現代學術共同體的興起——1917—1923年的北京大學》等內容。 本書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主題研討:教育與現代社會
導言
指嚮事情本身的教育:奧古斯丁的《論教師》
教育的自然基礎:解讀《愛彌爾》前三捲
人文主義及其教育的不可能性——海德格爾及福柯論人文主義
蔡元培治校與中國現代學術共同體的興起——1917—1923年的北京大學
從鄉約到鄉村建設
研究論文
斯賓諾莎的“齣埃及記”——《神學政治論》與“猶太人問題”研究
書評
民主時代的英雄觀——評愛默森的《代錶人物》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奧古斯丁/斯賓諾莎
评分這本書9.2分打低瞭。 每一篇文章匠心獨運,選題獨到。 古典教育如果無法趕上後現代的腳步,那麼教師該何從選擇教育的價值預設,奧古斯丁的人性摺返,也將師生之間的對話摺疊至個體內部的人性對話,人性不再是永恒靜止的要素,而是“日新又新”。人工智能方興未艾,教育的可能性是否要從對話的斷裂中給予期待? 科學與藝術是一種語言遊戲,道德教育不寄寓於虛假的曆史模仿和工具技術,似乎也隻能在泰戈爾所說的“人生的親證”尋求一份慰藉。 如果福柯權力即知識一語成讖,人性本質的各種假設被消解,那麼教育無法避免淪為治術,抵禦規訓成為十分個人化而蜷縮於無邊、退縮的想象,理性變得不可言說,成為空洞符號,可聞不可見,更不可為。 對蔡元培治校史的梳理,再次證實曆史上從不缺乏具有教育智慧的教育傢,而更缺乏“具有政治智慧的教育傢。”
评分eeeee
评分猛大的文章拉高瞭整體討論的水平,渠敬東的文章到後麵有點散,張旭的問題意識其實和教育關係不大、是試圖用一篇文章梳理整個西方思想史的一條綫索,應星和定哥的文章都讀過,重讀定哥的斯賓諾莎還是覺得清楚但是在政治哲學的討論上不夠深,反倒是吳飛的讓我比較失望,顯得不夠明確,結構也不漂亮。總得而言覺得這一輯的教育討論都有點顧左右而言他,恐怕也是現代社會背景下談論教育的必然命運。
评分a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