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加州大学社会学学士(1974),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硕士(1978),伯克利大学社会学博士(1984),1990-2005年为天普大学社会学教授,2005-2008年为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2008年被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家庭教育、民族志方法、儿童,主要关注非裔美国人与欧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代表作为《不平等的童年》,此外还著有《家庭优势》(Home Advantage,2000,获美国社会学协会教育社会学分会Willard Waller奖)等。
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书中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颇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这种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子女的点滴例行上,并有可能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中国人特别推崇“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这里面有一种类似于“美国梦”的信念:在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里,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奋斗,抓住向上流动的机会,实现自我梦想。由于这在长久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常常忘记了一点:这其实是某种特殊社会结构的产物,就像“人...
评分几十年前,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主人公拉兹给一代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曲折的命运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今天,当围绕“富二代”“穷二代”的讨论日渐激烈、“蚁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时,我们是否依然需要追问:每一代人的命运可以通过奋斗得到提升和改变吗?如...
评分本书处理的核心问题 (父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本文主要观点 社会地位对塑造家庭生活的日常节奏有重要影响 本书的研究方法 对来自下里士满和斯旺小学88个中产阶级、工人和贫困家庭的88个孩子的调查,从中挑选了十二个子女处于9-10岁之间的家庭进行深入研究...
评分几十年前,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主人公拉兹给一代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曲折的命运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今天,当围绕“富二代”“穷二代”的讨论日渐激烈、“蚁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时,我们是否依然需要追问:每一代人的命运可以通过奋斗得到提升和改变吗?如...
评分这本书在这学期教育社会学思考这门课的reading list上,关于童年的不平等,好像大家都能说上一两句,可是观察样本不足以构成说服力,分析难以构成体系,这本书似乎就能有理有据地帮我们理清那些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想法。 这本书讲述了家庭教养如何再生了阶层分化的社会结构,...
其实家长可以读读这本书,学习跟老师学校打交道的方法
评分本书后面附录第二章,堪称读书笔记的典范。 作为对美国之梦的反思,本书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并对比了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策略以及工人阶级/贫困家庭的成就自然长成策略。如果读者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阅读本书,则会得到有益的启示,对不同培养策略能够得到从理论到感性的全方位的认识。如果是以政治批判的角度,则能够得到一个独特的视角,认识到优势的中产阶级主导了社会的教育理念,并使其后代从中继续受益。相对弱势的阶级因为不熟悉这套理念并且缺乏实施协作培养策略所需要的资源尤其是技能,而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作为一个本书中的创新观念,作者着重考察了语言交流在不同阶级中的作用。中产阶级采取的协作培养策略,使得其后代能够通过经常性的语言交流和说理训练,培养了在未来职场上所需的技能,并且通过语言交流强有力的影响了社会机构,为自己的成长获取了更大的优势。这其实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隐性分配方式,只不过其手段是语言。而弱势的工人阶级/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始终是在父母的粗暴命令下生活成长的,缺乏这样的训练,因此已经在起点上落后于中产阶级的同龄人。
评分本书后面附录第二章,堪称读书笔记的典范。 作为对美国之梦的反思,本书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并对比了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策略以及工人阶级/贫困家庭的成就自然长成策略。如果读者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阅读本书,则会得到有益的启示,对不同培养策略能够得到从理论到感性的全方位的认识。如果是以政治批判的角度,则能够得到一个独特的视角,认识到优势的中产阶级主导了社会的教育理念,并使其后代从中继续受益。相对弱势的阶级因为不熟悉这套理念并且缺乏实施协作培养策略所需要的资源尤其是技能,而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作为一个本书中的创新观念,作者着重考察了语言交流在不同阶级中的作用。中产阶级采取的协作培养策略,使得其后代能够通过经常性的语言交流和说理训练,培养了在未来职场上所需的技能,并且通过语言交流强有力的影响了社会机构,为自己的成长获取了更大的优势。这其实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隐性分配方式,只不过其手段是语言。而弱势的工人阶级/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始终是在父母的粗暴命令下生活成长的,缺乏这样的训练,因此已经在起点上落后于中产阶级的同龄人。
评分和BBC纪录片《人生七年》有异曲同工之妙,读完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不配生养孩子。
评分今天看到一位编辑老师的对另外一本书的策划思路,瞬间想到这本。看完很久了,里面阐述的内容印象依然很深。阶级固化好像是个很大的词,其实从出生就开始影响我们了。打破阶级固化,让阶层流动,起码是向上流动,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意识。深远一点想,当阶层、阶级不再流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口众多的底层民众必然会反抗,以不稳定、流血的代价打破壁垒,这便是所谓的“革命”、战争,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