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勤,1952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1997年至1998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风声·雨声·读书声》、《被遗忘与被批评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
本书记载了作者带着“问题意识”问学十年的心路历程,既有甘坐冷板凳写出的学术文章,也有破门而出,剑锋直指时代命题的短论,书评,在一束意气风发的论述中,蕴涵着“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深度思想拷问。这些学理层面的思索,笔端常带感情,反映了一个思想史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对精神生命的自我淘洗和执著追求,在浮躁蔽日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
朱学勤的一本旧书,《风声·雨声·读书声》,也许这本书在大学时就读过了罢,只是记忆有些模糊了。近来重新细读,也算是温故知新吧。朱的第一篇文章写得很有力度:《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深深赞同篇中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罪恶,却无罪感意识;有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
评分顾准,潘恩,张闻天的事迹令人感慨。对卢梭的分析深化了顾准的研究,很有启发。对新儒家的批评也打在了痛处,可与张灏,余英时两位的观点对读。这本书选取的文章问题意识在今天是有些过时了,而自由主义对国内知识分子而言也早已不再是大旱云霓。朱学勤先生属于典型的八十年代...
评分朱学勤的一本旧书,《风声·雨声·读书声》,也许这本书在大学时就读过了罢,只是记忆有些模糊了。近来重新细读,也算是温故知新吧。朱的第一篇文章写得很有力度:《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深深赞同篇中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罪恶,却无罪感意识;有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
评分终于出离愤怒了,终于要变成ff了。在网上看到了朱学勤关于地震灾区的“天佑吾民”,关于“天谴”的高论,我语文一直学的最差,可能我语法不好,但是我觉看不出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拿出这两个字眼。言论应该是自由的,对政府的批评也绝对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欢迎的。比如:抗...
评分朱学勤的承担 农历丙子年三月,正值琼岛春暖花开之际,朱学勤先生来琼讲学,余有幸与之晤谈。朱学勤先生曾著有《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版)一书,他通过对让·雅克·卢梭的思想的穷追猛打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批判与扬弃,...
就像昨晚倒二里的台词“我突然发现那条分界线已经消失了”,这边是这边,那边是那边,从来没有可以跨过去的桥梁。虽然是作者八九十年代的文章,但行文里的反思和批判,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对他所批判的事的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深为马列所滋养的人,无法推翻滋养的土地。
评分修行4th,潘恩至卢梭至顾准,质量依次而降,全书呈明显高开低走,不是朱学勤后劲不足,实是前一半质量太高,朱先生有关知识分子职责,使命,社会地位与位置以及就此衍伸出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中最终关怀的缺失和随之产生的儒学缺失宗教属性难以满足宗教需求,还有中国政治传统嬗变等内容都十分极其特殊的精彩,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应如是。
评分所見對傳統文化最為深入的批判,八十年代思潮的典範。就是不知這樣的思想高度能否在這一個十年達到。
评分《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一文颇有意思。
评分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张闻天,文革,潘恩,我们需要拷问,这几篇写得不错,有的更是给我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看问题。卢梭,新儒家,顾准第二篇没太懂,我这方面确实太薄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