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200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就职于《生活》与《商业周刊》,也是FT 中文网与《亚洲周刊》的专栏作家,他还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已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醒来》、《极权的诱惑》、《祖国的陌生人》等。
本书是作者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边,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初版于2001年,十年以来,比他更年轻的一代,生活在一个物质与信息丰沛、思想却匮乏的时代,个人声音轻易淹没在喧哗的众声中。人们相信体制、资本、统计数字,却不相信个人意志。大部分人要么放弃自己对个人独特性的坚持,要么躲入一个封闭、自溺的小世界。作者期待曾经历的迷惘与焦灼,也对年轻一代有所启发。
某天晚上和一个哲学系的学生瞎扯,在我的引导下,他在对人生侃侃而谈后顿生感慨,说到轮回(metempsychosis)这个词。我说,送你一首歌吧,齐秦的《曾经的我》。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每年都是一个轮回,两年前的回忆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诗经那样的一咏三叹,但确实有重章...
评分某天晚上和一个哲学系的学生瞎扯,在我的引导下,他在对人生侃侃而谈后顿生感慨,说到轮回(metempsychosis)这个词。我说,送你一首歌吧,齐秦的《曾经的我》。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每年都是一个轮回,两年前的回忆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诗经那样的一咏三叹,但确实有重章...
评分在中学里,他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你望到了什么? ——题记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书放在案头有半个月了...
评分我不喜欢许知远的文字,我承认我永远也不如他那样能精致地操弄词汇,写出一地属于文艺青年,准确地说是文艺中年的忧伤。 许知远在自己的文章中总能让人读出一种巨大的优越感,仿佛他是透过历史看到了未来的人,仿佛他是通过文化的断裂看到了人类精神上危机的人,仿佛他是70后...
评分北大新一代的所谓作家真是不怎么样。通篇就是些不实在的怀旧。因为作者本人又没什么时代底蕴(76年的经历过什么啊),作品从头到位都充斥着“装x"的情绪。
所有话题都浮于表面,没有提炼出重点。或者说,这是一本无法“给人脑门猛击一掌”、无法“破除内心冰海”的思想文集。当然了,许知远大学时代就找到了自己沿用一生的语言风格,非常令人嫉妒。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本诗集,他记录了人在大学时代几乎所有操心着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封面和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才最终归为己有的。书感觉很厚实,但捧在手里却特别的轻,轻的让你怀疑里面真的有376页那么多么?真的实实在在的印着铅字么?果然都是真的,可是它就是那么轻,轻的想要把它吃掉!然后就吃掉了。
评分这本书就是让你无限自惭的一本书——一个大学工科生怎么可以知道的这么多?唯一的缺憾是我觉得用力稍稍过猛,把很多可以讨论的东西说死了。
评分最喜欢的是那篇《大二的一天》,写人物的几篇也很好看。最后一颗星是给后半部分对大学这个概念在当下的沉思和探讨。想来,鄙人也只是生产流水线上下来的一具空壳而已。
评分许知远的青春充满着迷茫和激情,他将自己和那些孤独的伟人们视作同路人,试图在那些伟大的作品中寻求浑噩大学中的出路。他抨击固化的观念、抨击官僚、抨击追求稳定的大学生、抨击日渐沉闷的大学……那个时候的许知远有着一个年轻人最美丽的样子:轻狂且藐视一切,自视甚高又满怀忧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