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1955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1980年开始创作,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茹七种》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玉米》、《融入野地》、《夜思》等。现已出版《张炜作品选》五卷。现为山东作协专业作家。
铁色的砖墙城垛的确也显示了洼狸镇当年的辉煌。芦青河道如今又浅又窄,而过去却是波澜壮阔的。那阶梯形的老河道就记叙了一条大河步步消退的历史。镇子上至今有一个废弃的码头,它隐约证明着桅樯如林的昔日风光。当时这里是来往航船必停的地方,船舶在此养精蓄锐,再开始新的远航。镇上有一处老庙,每年都有盛大的庙会。驶船人漂荡在大海上,也许最爱回想的就是庙会上熙熙攘攘的场景。老河道边上还有一处处陈旧的建筑,散散地矗在那儿,活像一些破败的占堡。在阴郁的天空下,河水缓缓流去,“古堡”沉默着。一眼望去,这些“古堡”在河岸一溜儿排开,愈来愈小,最远处的几乎要看不见了。可是河风渐渐会送来一种声音:呜隆、呜隆……越来越响,越清晰,原来就是从那些“古堡”里发出来的。它们原来有声音,有生命。但迎着“古堡”走过去,可以见到它们大多都塌了顶,入口也堵塞了。不过总还有一两个、两三个“活着”,如果走进去,就会让人大吃一惊:一个个巨大的石磨在“古堡”中间不慌不忙地转动,耐心地磨着时光。两头老牛拉着巨磨,在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的路上缓缓行走。牛蹄踏不到的地方,长满了绿苔。一个老人端坐在一旁的方凳上,看着老磨,一会儿起身往磨眼里倒一木勺浸湿的绿豆。这原来是一处处老磨屋。那呜隆呜隆的声音更像远处滚动的雷鸣。河岸上有多少老磨屋,洼狸镇上就有过多少粉丝作坊。这里曾是粉丝最著名的产地,到了本世纪初,河边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粉丝工厂,“白龙”牌粉丝驰名世界。宽宽的河面上船帆不绝,半夜里还有号子声、吱吜吱吜的橹桨声。这其中有很多船是为粉丝工厂运送绿豆和煤炭,运走粉丝的。而今的河岸上还剩下几个老磨在转动,镇子上就剩下了几个粉丝作坊。令人不解的是那些破败的老磨屋为什么在漫漫的岁月中一直矗立着?它们在暮色里与残破的城墙遥遥相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因为书中人物各方面性格的扁平化,就是一个人,她有丰富的性格,但她每一个方面的性格都有标准的表现,爱是爱,恨是恨,哭就哭,笑就笑,有时让人哭笑不得。 那个胖姑娘对爱情的付出,那个闹闹对抱朴的执着,有时单纯的可爱,有时悲哀得可怜,在作者的...
评分两口气读完了《古船》,内心有些激动。--厄,这么说有点土。不过我要说的正是我说出来的意思。在现在这个文字泛滥的年代,我每天“读字”1万以上,却很难有什么文字能带给我激动的感觉。而《古船》就是这么本书。 故事说的是一个曾经做过古莱子国都城的洼狸镇。主角是镇上开...
评分上个星期一直沉浸在《古船》带给我的悲伤中不能自拔,整个书是纷乱的,给我的感觉也是纷乱而无法言说的,尤其是抱朴那济世情怀,集体主义的高尚,甚至于让我一直秉持的原则得到质疑。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于是我一直在矛盾中思考着书中给我留下的人性、道德、价值观的问题,...
评分家乡的小镇也有一条那样的河,涨涨落落。有船,只是小的,不如古船坚挺庞大,也不如它的斑驳沧桑。历史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人的世界。 小说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一个小镇,几大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沉浮。 洼狸镇,老隋家,河流,从河底掘起的旧船,男人的...
评分所有送出去的糖和作出的孽,都以另一种形式回来
评分不如浮躁和白鹿原,但有诚意,有些乡村版哈姆雷特的味道
评分我所居住的那片土地上竟然发生过这样刻骨铭心轰轰烈烈的爱和恨,而自己却不自知,湮没的何止是这些人的过往,一个国家的沉重记忆都凝聚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了。
评分那时张炜才三十出头,语言的娴熟和叙事技巧的运用已经初具风格。难得的深刻。更难得的是那时他是那么地敢说,看看附录里的两篇讨论会上的发言,那时是个多么年轻气盛的好青年。
评分此书在张炜小说中可排第二,仅次于《九月寓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