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1932年在清华大学结识后来的夫人杨绛,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国留学。两年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学位,后随妻子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他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困于上海,在震旦女子文理学校任教,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受冲击,当年11月与妻子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8月《管锥编》定稿。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七缀集》是全部《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前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9年9月出版,后书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于1984年3月出版,两书原有的短序保存为此集的附录。这本书是拼拆缀补而成,内容有新旧七篇文章。古代有“五缀衣”、“七缀钵”等名目,故题为《七缀集》。
反反复复看了第一篇,心里就直喊放弃。 钱先生是把你作为他同一等级的人来阐述他的理论的。古今中外的例子让你目不暇接头晕目眩。不过,当我啃完这本书后(虽然大部分没看懂,很多古代的例子都被我ignore了),但是还是觉得收获菲浅。 曾经度过他的传记。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怂...
评分引言 要认识一个人,破除刻板印象的最好方式,就是走近他的世界。大家常说钱钟书先生学问很大,但为人傲慢、尖酸刻薄。听凭这么一句话并不足以概括其人,我们从一篇文章来近距离嗅一嗅大学问人士的风格品性。文如其人虽是伪命题,却也不至于一无所获。 《诗可以怨》最初是钱钟...
评分日子過得波瀾不驚,閒書看看《七綴集》,倘按“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標準,我實在沒什麼文章好寫,唯有“讀者歌其書”,因《七綴集》而想到把我的詩歌觀念簡陋地梳理一下。 我持有過兩種詩歌觀念,一是“詩言志”、“發乎性情”,是強調“功能的詩”;一是“詩意的語言”...
评分 评分引言 要认识一个人,破除刻板印象的最好方式,就是走近他的世界。大家常说钱钟书先生学问很大,但为人傲慢、尖酸刻薄。听凭这么一句话并不足以概括其人,我们从一篇文章来近距离嗅一嗅大学问人士的风格品性。文如其人虽是伪命题,却也不至于一无所获。 《诗可以怨》最初是钱钟...
私以为读钱氏几卷大作,这是最好的入门。一来写的系统,旁征博引的同时总是会时时记得绕回主题上,思路井然有序,有利于培养读者对钱老的崇拜之情。二来内容平易近人,不像管锥编开始就来个谁也弄不懂的周易,七缀集里讲画,讲翻译,讲小说的变形,大家都懂一点,顺着钱老的思路走,颇能发现他开阔独到的一面。
评分钱先生学贯中西,实为大家。以前尝试看《管锥编》,无奈头昏脑胀。这本书比较温柔,探讨的问题还算熟悉。总觉得钱喜欢一脸无辜神烦地炫学,说难听点叫掉书袋,比如探讨诗与画关系的两篇大可以作为资料库了。但他究竟是一个智商碾压型大家,而非苦力型的,还是会有所收获,虽然很多论点被密集的材料埋没了。很喜欢探讨通感那篇,蛮有灵性。知道、了解甚至简单地运用都是不够的,你需要细节(Details)。看过莱辛《拉奥孔》,却并没有想到如此多实例,见识鄙薄只能囫囵吞枣罢了。钱先生是明白人,得力处不遗余力地得瑟学问,欠佳出也并不不懂装懂,从论中国诗比重大于中国画可以看出。后几篇讨论翻译的问题所举材料不甚熟悉,也难有感想。以后有机会再接触吧。
评分钱钟书的评论,这本比较原汁原味,最理论?最通俗?原来在钱公的眼里,没有学术,只有玩,把学术当作自己唯一的人!!!值得我尊敬一生的人!!!
评分好有意思~~哪天摘几段~~
评分是不是钱老写的最浅显的书了?竟然被封为比较文学经典,哎。。。看看钱老的序再听听这个评价,顿时觉得讽刺。。。 PS:常读常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