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译者的注释太少,很多人名都不认识,一些专业词汇也不太懂,都要自己查(这里吐槽一下译者),遇到不了解的当时用手机查过后就将该词的页码行数记录在笔记本上,现在统一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关于人名的注释,力求详尽,附带上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有些还考...
评分本雅明博士,您的研究题目“巴黎,19世纪的首都”,似过于空洞浮泛,研究主题不够明确,建议修改为“19世纪巴黎的空间与想象:以拱廊为例”,是否更为清楚?另,您的研究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傅立叶与拱廊”、“达盖尔与全景画”、“格兰维尔与世界博览会”、“路易•菲利普...
评分毫无疑问,这是我几年间读到最精彩的文论,从波德莱尔引出的巴尔扎克、爱伦坡、雨果,乃至马克思都神采奕奕,风朗俊才。 但我怀疑是翻译本人没读过巴尔扎克和雨果,乃至出现很多作品名,章节名的低级谬误。 大名鼎鼎的戈蒂萨尔居然和高老头搞混了,邦斯舅舅被译成了米多外甥...
评分波德莱尔,法国人,十九世纪诗歌象征派先驱,只活了49岁。照片上,他头发稀疏,但前面两束头发彬彬有礼地搭在头顶,锐利如鹰爪的目光,硬挺尖刻的鼻梁,嘴角下撇,深陷的法令纹,他歌唱丑恶,揭露社会阴暗面,带着灵性的诗句穿越象征主义的树林,他的声音仿佛穿越了万层雾...
评分张旭东先生在该书“中译本第一版序:本雅明的意义”中称瓦尔特·本雅明“融合了一个马克思和一个‘现代诗人’的倾向”(页2)。通过撰写《恶之花》等诗的波德莱尔的诗歌形象,特别是“拾垃圾者”这个隐喻,本雅明潜入“大众”,在资本主义世界“黑暗”中把握存在命运的人,包括...
电光火石,震撼主义
评分现代化形成了两类文化英雄,一种如雨果,站在人群中心高呼自由;一种如波德莱尔,独立于人群之外享受自由。解放与压抑,本是现代化的一体两面,从第二帝国治下的巴黎直至虚拟的赛博朋克社会,所有的反叛文化实质上都生活在波德莱尔的影子里。
评分“的”字之前代表着一个日趋暗淡的“规范化(现代化)的”时代:资产阶级建立起商业秩序,世博会招安消费主义,豪斯曼改造巴黎的街道,连政府都大力开展社会统计……其结果是一群失去了美丑的人,“他们”的共同任务是结合为充斥着整个城市的共同体;而“的”字之后则是我们的“英雄”:以古典的力度与抒情姿态游走在被收编的人群之中,而隔离于其外。他赞美波希米亚人、闲荡的人及拾荒者,歌颂黑夜与女性(两者都是阿波罗的反义词,也称死亡与情欲):据说将古典主义在工业化的语境下唤醒也可以被称作一种现代主义(当然本雅明笔下的要复杂得多)
评分极富文采和洞见的评论
评分本雅明与波德莱尔的漫步的艺术,灵光消散的深切挽歌。发达资本主义时代其实是堕落的时代,抒情诗人则是英雄主义最后的闪光,他们从传统的波西米亚人的身影中走出,化身城市的游荡者,如此迷离暧昧,他们在城市和人群的边缘漫溯,从这片震惊过后残留下的废墟/荒漠上捡拾一息尚存的灵晕(aura)——艺术最后的守护神,在存在的命运深渊中开展悲剧性的冒险,他们拒绝现代经验、不经由机械的反射动作表达自己,而潜入并滞留于生命深处的体验,反抗个体被意识清点存货的“意愿的回忆”而求索普鲁斯特“非意愿的回忆”的气息,脱离商品、市场和技术的机械运动而朝向新奇与未知的泥潭进发,“用自己全部的经验去换取诗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