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晖,江苏扬州人,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著有《反抗绝望》、《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等。

2013年,10月20日,汪晖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一起被授予2013年度“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晖
出品人:
页数:99
译者:
出版时间:2014-2
价格:2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67511972
丛书系列:六点评论
图书标签:
  • 汪晖 
  • 鲁迅 
  • 鲁迅研究 
  • 思想史 
  • 文学研究 
  • 现当代文学 
  • 文学评论 
  • 阿Q正传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既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提出告别革命的命题,中国也顺势提出了告别革命,一大批学者奋笔疾书昭告天下告别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自此改良改革替代了革命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声音。 老师曾把这批学者命名为御用学者。 我不太能明白这个嘲讽。于我而言,革命带来的血腥和生命的破坏就是...

评分

既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提出告别革命的命题,中国也顺势提出了告别革命,一大批学者奋笔疾书昭告天下告别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自此改良改革替代了革命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声音。 老师曾把这批学者命名为御用学者。 我不太能明白这个嘲讽。于我而言,革命带来的血腥和生命的破坏就是...

评分

既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提出告别革命的命题,中国也顺势提出了告别革命,一大批学者奋笔疾书昭告天下告别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自此改良改革替代了革命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声音。 老师曾把这批学者命名为御用学者。 我不太能明白这个嘲讽。于我而言,革命带来的血腥和生命的破坏就是...

评分

在其新著《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中,汪晖试图通过引入本能/直觉维度,并上升到"关于身体的政治视野",(71)来重新解读鲁迅的《阿Q正传》,证明阿Q革命的动力和契机在于其本能和直觉,只有它们才能使精神胜利法失效,颠覆已然被阿Q内化了的"社会秩序"或"官方历史",展现阿Q...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通过文本细读,返归历史语境,由文学史穿行到思想史,从而剖示社会政治变革中值得重新观察考量的横切面。这应该是汪晖最擅长的研究模式。尤其是在鲁迅研究上,迄今无人可及。可惜他有更大的野心。

评分

小说不同于诗歌,更不是“经”,如此细致、咬文嚼字式的文本细读,本身有一定的不可靠性,特别是作者还要逻辑严密的从文本一步步推导出观点,这势必会引来论证上的争议。但只从观点看,作者讨论阿Q的六个瞬间,指出国民性本身就包含着反思的本能和契机,进而揭示革命在“寂寞无聊”与必要性之间的复杂矛盾,从而在维护五四的同时维护了革命从过去直到未来的意义。作者虽然争议颇多,但本书确实是扎实的左翼文本。我所不同意的,一是我认为国民性是“君子小人”混同之后的“小人性”,并非某一国民所专有;二是作者虽然保持着对当下的关注,如对富士康工人的自杀与阿Q进行对比,但更多的只是文字上的力量,到底如何通过直觉“向下超越”?如何进入“总体性”,所谓“历史的谱系”怎么克服以及能否克服?这些问题在漂亮的理论语言中均未得到展现。

评分

小说不同于诗歌,更不是“经”,如此细致、咬文嚼字式的文本细读,本身有一定的不可靠性,特别是作者还要逻辑严密的从文本一步步推导出观点,这势必会引来论证上的争议。但只从观点看,作者讨论阿Q的六个瞬间,指出国民性本身就包含着反思的本能和契机,进而揭示革命在“寂寞无聊”与必要性之间的复杂矛盾,从而在维护五四的同时维护了革命从过去直到未来的意义。作者虽然争议颇多,但本书确实是扎实的左翼文本。我所不同意的,一是我认为国民性是“君子小人”混同之后的“小人性”,并非某一国民所专有;二是作者虽然保持着对当下的关注,如对富士康工人的自杀与阿Q进行对比,但更多的只是文字上的力量,到底如何通过直觉“向下超越”?如何进入“总体性”,所谓“历史的谱系”怎么克服以及能否克服?这些问题在漂亮的理论语言中均未得到展现。

评分

局部论证模糊,总体思路清晰。1、阿Q是特定阶级中人,也是国民的典型: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但汪文显然跳过了僵硬的阶级分析:阿Q不是既定政治结构中的一方,而是寓言化的、向革命主体转化中的旧秩序的造物。重要的是不能对国民性作本质主义理解,除了有阶级的不同,国民性内部还有自我扬弃的可能性:作者鲁迅同样是国民性的肉身。2、所谓精神胜利法,是社会体制在意识层面对无意识本能的规训,是当下秩序的精神维稳手段。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是本能迸发、精神胜利法失效的瞬间,阿Q革命的可能性在精神胜利法的裂缝中隐现:本能对精神胜利法的抵抗就是革命主体自觉的契机。然而毕竟只是“瞬间”,就此而言,辛亥革命提供了真正革命的契机,但终归不彻底。3、基于“生命主义的政治化”,呼唤“向下超越”的革命。

评分

还是《反抗绝望》的核心机理。“吾道一以贯之”的汪晖,其受竹内好氏影响甚巨:仍旧是那个现代主义的鲁迅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