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德•波伏瓦
(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萨特传,ISBN:9787805797373,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著;黄忠晶译
如果仅仅是传记本身的话,我个人觉得一般,无非是波伏瓦把萨特最后的年华之事一一记录在册而已。而此时的萨特显然已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创作了,有的只是活动,政治活动以及日常活动等。 不过本书还包括了一些萨特的谈话录,有些算是总结性质的,分门别类的题材萨特谈出了自己的...
评分(本文首发自《深圳特区报》2019年10月26日A6版,这里是全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刚刚出版,萨特终生的精神伴侣西蒙娜·德·波伏瓦著《告别的仪式》,曾经在1996年以《萨特传》为名出过一个中译本。称本书为萨特的“传记”自是名过其实,但也有合理处:本书的前四分之一是波伏瓦对...
评分之前有本非常火爆的书籍《存在主义咖啡馆》,通过这本书,延伸读了一些哲学类的书籍。 看到上海译文出的波伏瓦《告别的仪式》,第一时间买了回来,可以说是被封面所吸引,也可以说对两枚图章感兴趣。 封面上,萨特隐藏在黑框眼镜背后的犀利的眼神,与明显具备防备的神态对照之...
评分萨特与波伏瓦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存在与虚无》和《第二性》是无人不知的巨著。他们的相遇,为我们留下了言说不尽的故事。在别人的笔下,两人是战友,是伴侣,更是知音。而在彼此的眼中,远远不是几个词汇能够准确定性的。在思想层面上和文学成就上,两人可谓旗鼓...
评分1970-1980,萨特生命的最后十年,波伏娃大部分时间,都陪伴在他身边。萨特去世后,波伏娃根据自己的日记与搜集的其它资料,写成回忆录,这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根据谈话录音整理。1974年春夏季,在罗马,萨特的眼睛近乎完全失明,失去写作能力。在波伏娃的建议下,萨特...
新 津 图 书 馆
评分波伏娃
评分我爱他的智慧和那张丑陋的脸还有他的女人
评分萨特与波伏娃的感情观才是正确的罢。是否是出于男人的私欲或是想获得那种看似可以不负责任的自由我才有如此想法。我不得而知。但。这样的情感在现在的我看来,是最好的。
评分其实没读过,只是买到了一本旧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