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读一本书能收获多少在于之前储备了多少,《诗学》读完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好像梳理清了许多有些疑惑还抓不到的东西,读得时候莫名有种熟悉的感觉,总觉得有些观点一直存在于自己的脑海之中但是表达不出来,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理论基础吧。 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在当时都具有开创性...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可以在本书中看到当代西方很多理论的源头:1、悲剧的定义:目前看来亚理斯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沿用至今: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他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
关于悲剧的观点很有意思。创作目的乃为引起恐惧怜悯与惊奇之感;悲剧着意不在悲,而在严肃。
评分一边看刘小枫的视频,很是勉强的读完,课也上了,论文也交了。写的时候一直想,如果这本书是朱光潜翻译,我会不会觉得好读一点。
评分二刷,时隔三年零六个半月。人文研究有四要素:语言、方法、文本、问题意识。在跟着沛公上课的时候学会了方法,而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让语言和文本齐头并进不断充实,最终非常自然而然目的论地臻达了问题意识(思想)。很庆幸,这次终于在亚里士多德学术体系以至于囊括柏拉图、古希腊、西方、世界的基础上对诗学的一系列关键词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陈中梅是在罗念生的基础上翻译《诗学》的,一般研究诗学的源代码参照这本和Ross两本即可,不用列一大堆自己没看过的书来装逼给比自己看的书还少的人看,专业学者另算。亚里士多德大抵认为诗有教育、消遣和净化三种功能,所不同于乃师柏拉图的是其时代精神和历史语境对自己从事哲学实践的打压和扼杀,为了不让民众第二次对哲学犯罪,亚弟开始走向艺术、哲学自律的道路,从此以后的哲思再也离不开师徒二人
评分良心注,良心附录,良心synopsis。只是拉丁转写略囧,看到phusis,muthos这种形态得转个弯才看懂。
评分唔,我觉得关心亚里士多德的可以看看这个本子,关心文艺理论的看看罗念生的那个就可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