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1977年生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獲曆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齣土文獻與學術思想史。博士論文題目為《孔孟之間“性”論研究——以郭店、上博簡為基礎》(2005.04)。截止2017年,已齣版學術專著《簡帛釋證與學術思想研究論集》《新齣簡帛的學術探索》《戰國秦漢時期的學派問題研究》《天、人、性:讀郭店楚簡與上博 竹簡》(第三作者)《人物、文本、年代:齣土文獻與先秦古書年代學探索》《同文與族本:新齣簡帛與古書形成研究》。
戰國秦漢時期的學派問題研究,ISBN:9787303137022,作者:李銳 著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文章倒都是好文章,不過此書與《新齣簡帛的學術探索》內容是否重復太多瞭
评分作者是當下做先秦秦漢學術史最頂尖的學者。在《戰國中晚期至秦漢的學術轉型》中討論到儒學在楚地廣泛傳播卻不見容於三晉和秦國,但是沒有討論《鶡冠子》,真是遺憾。
评分挺好的研究。隻是有時候對一個命題的否定可能是從相反的角度重新言說瞭這個命題。極端一點說,與其以學術史實情衡量學術史概念之當否,不如再嘗試以學術史概念的含混調整今人視野中的學術史範圍。
评分李銳·德裏達認為,“六傢”本來不對應具體學派和人物,此後則有瞭相對應的子書、人物。當“九流十傢”這個創建的目錄名稱,連同他所對應的書籍,由史書附錄進入史學,再進入學術思想史的領域之後,身價漸增,《莊子·天下》篇和《淮南子·要略》篇難望其項背。盡管後來書差不多都丟瞭,但是那個名目還在。後人“循名責實”,找尋目錄的名稱與內容之間的關係時,當然會發現“九流”的分類不徹底,不閤理;可是,卻少有人去質疑那名稱本身瞭。到章學誠在《校讎通義》中錶彰劉嚮歆父子的工作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後,一個王官之學——九流——諸子的學術思想綫性演化圖,就成為瞭仿佛真實的曆史描述,人們漸漸遺忘瞭“百傢”。鬍適先生曾經提齣瞭《諸子不齣於王官論》,不承認“六傢”、“九流十傢”。可惜,他也沒有跳齣這一建構的框架。close
评分一方麵我很佩服,一方麵我很絕望:我乾不瞭這種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