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 1926- )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家与哲学家之一,是“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主要创造者。他出生于波兰,曾任华沙大学社会系教授,1968年离开波兰,1969-1971年在特拉维夫和海法大学任教,后前往英国,任利兹大学终身教授,同时也在柏克利、耶鲁、堪培拉等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阐释学与社会科学》(1987)、《现代性与大屠杀》(1989)、《现代性与矛盾》(1991)、《后现代性其不满》(1997)、《全球化:人类后果》(1998)。
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正是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不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在我们人类历史上,不管是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还是从中国的《春秋》,都写的是战争,有战争就离不开屠杀,可以肯定的说战争是人类族群之间对争议难以协商解决后最激烈的反应,关于杀戮对我们人类来说,可以说是伴随着我们人类历史的司空见惯的一种常态了,其虽违背人类追求...
评分 评分前几节将大屠杀研究的几个基本的论点结合史料都说的挺详细,算是这方面理论的“集大成”。可惜后两节加上那篇发言稿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简直是terrible,而且那种方案不但不会遏制道德的无王状态(见发言稿)反而会助长“以理杀人”这种大屠杀模式。 本书前几节略述如...
评分诺齐克在《苏格拉底的困惑》中提到纽康姆悖论,结论是要两个箱子都拿,因为他提出,要么是“逆向因果”,你后来的决定,决定了当初欧米伽是否往第二个箱子里放了百万美元。这个逻辑是,你决定拿第二个箱子,那么就放了钱;你两个都拿,就没放。如果是这个逻辑,那么你就只能选...
评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加诸犹太人身上的暴行起初不为人知,后来逐渐得到了一个专有名词——“大屠杀”(Holocaust)——予以界定,仿佛其他的词汇都无法彰显这种暴行的史无前例和骇人听闻,至少犹太人和部分学者这般认为。不管大屠杀是否独一无二,必须承认的是,大屠杀...
社会学批判现代性就是作死,无非得出康德式的结论
评分沉默是最大的悲哀。 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科学研究的价值无涉,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对于他人受害的沉默也就是必然的了。
评分启发。鲍曼关注的问题有不少是和阿伦特重复的,但他从现代性角度进行解读,实在有耳目一新之感。当然,对现代性的认识,大概总还是要跳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陷阱。若如鲍曼所谓,现代性代表一个园丁设计的时代,可见,现代性还是启蒙理性那种线性、单向度的产儿。而作为读者的我,更愿意与园丁时代保持距离,做一个永不驯顺者。
评分读完就理解了本丢彼拉多,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克,理解队长为什么认为自由建立在反抗法规之上。“我们必须提防的是守法者而非违法者”。推荐给所有最近读不进去书的友邻。
评分做好大国体制的螺丝钉,打砸抢烧不犯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