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主要哲学著作。这部书从1671年写起,直到1687年才完成,在1690年出版。“人类理解论”这一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承前启后的作用,洛克作为唯物主义路线上的一个哲学家是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洛克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本书一开头他首先批判了笛卡尔主张知识起源上的所谓“天赋观念”以及莱布尼兹的所谓“天赋实践原则”这样一个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从而提出了他的那个有名的白板论,即认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这样一个有巨大意义的唯物主义论点。不过,洛克在经验论上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正如他的政治观点、阶级立场是妥协的一样。所以他的哲学观点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唯物主义者(特别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也被唯心主义者(特别是贝克莱和休谟)有隙可乘地加以利用和歪曲。
本书的汉文译本早由本馆出版过,现在经原译者对照原文重加修改、校订,交由本馆出版。
前言的部分,摘一段上来,你感受一下: “我希望它们能容易地帮助我的感激之心,如同它们使我确信对阁下重大和增长中的义务那样。我确信,如果我不是极其敏锐地感受那些恩惠,我写这部《论认识》不会有任何和不抓住这个机会向世人证明,我是阁下多么忠顺的仆人。” 我无法理解...
评分Book I. No Innate Principles Book I of theEssayis devoted to an attack onnativismor the doctrine of innate ideas. The doctrine ofinnate ideas, which was widely held to justify religious and moral claims, had its origins in the philosophy ofPlato. Furthermor...
评分 评分看到郑旭”论盖然确定性“一文中论述洛克的或然性理论时,指出在《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书中,洛克把所有的知识分为确定性的(certainty)和或然性的(probability)两种。其中确定性知识又分为两种,一是直觉的(intuitive)知识。二是论...
评分前言的部分,摘一段上来,你感受一下: “我希望它们能容易地帮助我的感激之心,如同它们使我确信对阁下重大和增长中的义务那样。我确信,如果我不是极其敏锐地感受那些恩惠,我写这部《论认识》不会有任何和不抓住这个机会向世人证明,我是阁下多么忠顺的仆人。” 我无法理解...
#论文#我常惊讶于十八世纪哲学家对人类知识全景做出描述与分类的野心,现在的学术思维与学术体系已经使人不敢去贸然进行如此宏大的工作了:探讨人类观念的形成、探讨什么是无限性、探讨人类理解的边界在哪里。洛克是站在天赋的绝对对立面的,他否认了一切“共同承认的原则”的存在,把观念的起源还原到了最为经验性的本源上:感官与反省。对天赋真理的反驳很可以和密尔的《论自由》对照,两者都相信真理必须是经过审查并且有探讨余地的。非常喜欢他“黑暗之室”的比喻,我们所有自以为通透光明的认识,无非都是从黑暗之室的小孔偷看出去的,从洛克到休谟甚至康德,无不在强调这种认识主体性及其有限性。对各种抽象或者简单观念都做了定义和分析,尤其是对“意欲”、“意志”的分析,几乎就是彻底站在了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反面,两人的自由观截然相反。
评分经验主义认识论是前戏,对自由意志、同意、信仰和理性等的讨论更重要
评分: B561.24/3142-1
评分越往后看越有意思,启蒙时代真的极具魅力啊。还有,商务印书馆对此书的简介可以不用看,将经验主义等同于唯物主义显然很有时代色彩。
评分完蛋了,我现在发现神马都和政治扯上一点关系。ps,我明白了大一的时候耿老师爱英的良苦用心了。大一第一篇乱文是逻辑学老师的“个体概念”的定义,第二篇乱文就是心理学的“知觉”为主题的论文了。当初直觉看了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现在看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发现我们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啊。哲学语言不会啊,我根基不深的表现了。pps,这里也要感谢李老师叫我们翻译这个著名的人类理解了中重要的白版论的形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