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評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媒介批評 視覺傳播 媒介 傳媒 問 文化 已下載 專業相關
發表於2024-11-27
媒介批評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名:王君超
職務: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著作:《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
簡介:
1985 -1989 年 鄭州大學新聞係新聞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9 -1991 年 《人口時報》編輯(記者);
1991 -1994 年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評論方嚮,獲碩士學位;
1994 -2002 年 《人民日報海外版》要聞部編輯(記者)、主任編輯;
1997 -2000 年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應用傳播學方嚮,獲博士學位;
22007002 年至今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2007年1月- 2008年1月 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學者
主要著作
《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專著,北京廣播學院齣版社,2001)
參與主要科研課題
1. 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新聞評論發展研究》
2. 國傢社科基金項目《黨報宣傳藝術新論》
曾為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記者),2000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應邀赴南非創辦僑報。在清華開設《評論與專欄寫作》、《新聞編輯學》和《中外名記者研究》等課程。
受過10年正規的新聞學教育,有過10年的新聞從業經曆(地方報2年,中央級大報8年)。這20年的求學和從業經曆,注定要對我的此生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20歲以前讀大學新聞係時,即對媒介權利和記者形象問題進行過苦苦思索,及至後來自己做瞭記者,領教瞭《記者證》的諸多威力與無奈,目睹瞭新聞界令人堪憂的現象與現狀,逐步形成瞭媒介批評的觀點。讀博士時選定瞭“媒介批評”的課題進行研究,後來寫成《媒介批評導論》的博士論文,因當時國內尚無此課題的係統研究,因此被童兵教授稱為:“填補瞭我國新聞傳播學上的一項空白,也增添瞭國內外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2001年6月,由於北京廣播學院齣版社總編輯閔惠泉教授的大力支持,此項研究成果得以齣版,名為《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
此後,個人興趣逐漸由新聞實務的采、寫、編、評轉嚮瞭媒介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在探索的路上曾遇到不少熱心的同道。如《報刊之友》主編薛耀晗、《新聞齣版導刊》副主編玄洪友、媒介觀察網站主編劉磊、自由撰稿人潘燕輝以及一些從事報刊審讀和閱評的老專傢。
曾參與國傢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新聞評論發展研究》。作品曾獲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好新聞一等奬、人民日報海外版精品奬、新聞奬等。除專著《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外,還曾參撰《中國新聞評論發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2年齣版)、《新聞衝擊波——北京青年報現象掃描》(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1994年齣版)等書。
主要論文:
《運用可讀性因素,製作經濟新聞標題》,《新聞戰綫》1993年第3期。
《學習範長江的問題意識》,《新聞愛好者》1993年第6期;
《李大釗政論的風格》,《新聞愛好者》1994年第1期;
《記者和小說傢——關於兩種不同寫作風格的研究》(譯),《國際新聞界》1997年第6期;
《集各傢優勢 揚一己所長——從兩會報道看電視媒介如何揚長補短》,《新聞戰綫》1998年第5期;
《淺議對外傳播的勸服藝術》,《對外大傳播》1999年第5期;
《南非僑報考略》,《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5期;
《媒介批評——曆史與走嚮》,《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2期;
《我國報紙新聞十大變化》,《中華新聞報》1999年4月5-8日連載;
《當代流行報紙版式批評》,《報刊之友》2002年第2-3期連載,《新聞與傳播》2002年第6期轉載;
《我國媒介批評的現狀與思考》,《報刊之友》2002年第1期;
《是耶非耶新華體》,《報刊之友》2002年第4期。
該書以世紀之交的國內外大眾傳播媒介為廣闊的研究背景,結閤作者從事新聞工作的實際,從媒介批評的定義和基本屬性入手,依次探討瞭媒介批評的起源、理論、標準與方法,並對西方的媒介批評理論和中國當代的媒介批評予以評析,提齣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媒介批評學的途徑。該書深入淺齣,可讀性強,對於媒介批評教研和新聞閱評、評報實踐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有關專傢認為該書“填補瞭我國新聞傳播學上的一項空白,也增添瞭國內外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媒介批評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