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灏,1937年生,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目前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并为台北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主要著作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转型(1890—1907)》(1971)、《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意义与秩序的追求(1895-1911)》(198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1988)、《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1989)等,他还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张灏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314
译者:崔志海
出版时间:2006-2-1
价格:2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2250277
丛书系列:张灏合集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思想史 
  • 张灏 
  • 海外中国研究 
  • 历史 
  • 中国 
  • 近代史 
  • 谭嗣同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通过对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要比五四“新青年”更具有代表性。本书不愧为继李文森之后国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张灏先生这本研究梁启超思想的专著看起来很薄,但读起来很不轻松,他将梁启超定位为从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向现代思想学术的转变的过渡性人物,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中国传统思想与学术的部分,一般读者若非此专业或有相关知识背景,这前半段读起来就很吃力;梁启超一生经历晚清与民国...  

评分

谭嗣同,是并不能将他当做一个简单的烈士看。以前看张灏分析他的身世文章,心中就有强烈同情。他的赴死,我更愿意看作是一个在人生中有无解的内心忧郁、沉痛的人的决绝。政治信念,是一根引线而已(若论政治信念和追求,他不会比过康、梁,但康梁跑掉,他愿从容赴死,这与根本...  

评分

梁先生和中国思想的过度的关系本书似乎并没有讲明白~例如什么是中国思想?中国思想是以梁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的思想么?中国思想向何处过渡?梁和这种思想过渡的关系究竟为何?过渡成功了么? 在我看来,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浪漫主义导致了中国明清时代思想保守主义的钟...

评分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评价到,“民族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P2)。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步入现代化的地区,一个人的民族归属正如性别、年龄,是他/她个人身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兴趣所在完全不符。

评分

读烈士精神一文,对谭嗣同的人生苦思颇有同感

评分

资料翔实,态度偏颇。

评分

五一三天整理了两天读书笔记,张灏这本书关于梁启超和谭嗣同的思想流变,分析精当,可窥其学术水准。较当代知识分子,先贤的思想实在令人感佩,不犬儒,肯担当,有使命感和责任心。

评分

人世变动无常,人心变动不居,经世和气理之求此消彼涨,反复交替为社会思想之主流。每时每世必有两者同存,正如人之唯物唯心同有,既信格物之必然,亦抱有心物一体之信念。经世之世,重物质发展着眼当前,亦有理想型领袖信精神之力量,其视野多为未来。当之世,拜物盛行,理想被嘲,其有一变,然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