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作者试图借用欧洲古典殿堂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来阐述中国的古代艺术文化的纪念性,建筑只是一个文中叙事的载体。——此书涉及很多古代器物,知识量大,看不快!
评分《纪念碑性》一书的英文版出版于1995年,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成为一本影响和争议都十分巨大的著作,Yve-Alain Bois赞美它为”完全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而Robert Bagle却认为它充满了”文化沙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1999年,这本书被Artforum提名为"1990...
评分作者试图借用欧洲古典殿堂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来阐述中国的古代艺术文化的纪念性,建筑只是一个文中叙事的载体。——此书涉及很多古代器物,知识量大,看不快!
评分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久负盛名,作者兼具国内外治学经验,又有传统史学、艺术史和人类学研究背景,方能写出这种大气而不落窠臼的作品。大家的书往往语言精准清晰,不会故弄玄虚地卖弄概念或是文采,因此对普通学生来说并没有阅读障碍。对于我们的研究...
评分贝格利:评巫鸿《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 一、 介绍一:巫鸿的“纪念性”和他的个案研究 按《牛津英语字典》的解释,“纪念物”(monument)是指“任何保留下来,用以纪念某一人物、行动、时段或事件的事物”。纪念物可以像坟墓一样实在,也可以像诗句一样虚幻,“当暴君...
连同Bagley的review一并看了一下。
评分读introduction部分
评分贝格里和巫鸿的论战,使得这本书成了一个焦点。贝格里说的问题,也倒是中肯。一旦散开来,阐释大于实证,总有破绽。可是,无论在中文还是在英文的文献中,总得有人打开这个话题,这个领域。巫鸿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倒是巫鸿引证的那些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资料,未必那么站得住脚。几个洞在地上,就推断出茅茨草悟来?我倒是觉得,不仅纪念性在历代不一样,人的感觉性也在发生变化。关键是找到实物来讨论这种变化。
评分巫鸿的人类学背景让他很少关注传统艺术史学所关注的风格流派等等要素,转而更注重发掘统御文明背后的观念和物质表达,恐怕这也是他和贝格利争论背后的根本差异所在。在这点上,纪念碑性和重屏两本书都展现得很清楚明白。在这本书里,艺术形式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其所体现的观念和思想。当然阐释性学术著作本身就意味着思维的跳跃和证据链的漏洞,而这才是艺术史吸引人的地方。好的艺术史学者实质上和艺术家无异。
评分贝格里和巫鸿的论战,使得这本书成了一个焦点。贝格里说的问题,也倒是中肯。一旦散开来,阐释大于实证,总有破绽。可是,无论在中文还是在英文的文献中,总得有人打开这个话题,这个领域。巫鸿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倒是巫鸿引证的那些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资料,未必那么站得住脚。几个洞在地上,就推断出茅茨草悟来?我倒是觉得,不仅纪念性在历代不一样,人的感觉性也在发生变化。关键是找到实物来讨论这种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