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即在这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这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却它,又无法忘却它。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本书作者试图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的西宁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的真相。
看完冯老的这部作品,不才在此野人献曝和自己有关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的爷爷,也就是我爸爸的爸爸。爷爷在我的印象中,只存在于乡下老家正堂上方那额角分明,眼神坚毅有神的黑白照片。见不到爷爷,是因为他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了,他用一瓶...
评分中国对文革的反思显然不够,结尾的非文革经历者的文革概念令人忧心,才不到结束才20年啊!竟然就可以忘得一干二净了,如今四十年了,又是怎么样的情况? 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确确实实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既不了解文革,也不了解当下。这种蠢人是很可怕的,只要一旦有“导演...
评分一直想写点关于文革的感想,只是一来以前都是道听途说,不知从何写起,二来了解的事情都过于庞大和复杂,更加难以叙述,因此,这感想也只是一个纯粹的感想,并未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最初知道有文革这件事,估计还是从书上看来的。具体是什么时间,我早就忘了。然后我回去问我...
评分后文革时代的得与失:关于文革中的青年情绪 阅读《一百个人的十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震惊的过程,虽然这场运动仅仅才过去不到半个世纪,故事中的中国人却仿佛与当代的我们天差地别。在有些时候依然可以看到某些中国人的典型特征,例如判处“反革命”罪时对亲属的连坐制度可...
口述文学版《一九八四》,也算是当代中国的一代奇书,冯骥才的史学良知与文学功底相得益彰,文学性与纪实性都相当完美,讲述者都带有天津话特色,在“过来人”平静又略带幽默的娓娓道来中极其惊心动魄,揭露了一个民族的黑暗历史,比恐怖小说还恐怖,这才是人性恶与残酷性的百科全书,是让年轻人看清社会真相的暗黑教育手册
评分终于有人补上了这个封面的最早版本,早已读过。
评分书成于20年前,纪实的描写和回忆还不至于像今天这样淡薄和讳莫如深。看了一半,渐渐明白,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文革依然作祟于我们,而我们并不知道它源自于文革。
评分挺震撼,算是近距离接触文革第一本,后来又去看了《上海生死劫》,比这个更直观。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想知道当年真相到底是啥。
评分就是一场Battle Royale。 其中几篇作为口述史,文学性过浓了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