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出品人:
页数:112
译者:李超杰
出版时间:2006-12
价格:7.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49610
丛书系列:商务新知译丛
图书标签:
  • 尼采 
  • 哲学 
  • 古希腊 
  • 西方哲学 
  • 希腊 
  • 尼采哲学 
  • 德国 
  • 悲剧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1873年左右。对于离我们较远的人们,我们只需了解他们的目的,便可以从整体上对他们加以褒贬。而对于离我们较近的人们,我们则根据他们用以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对其做出评判:我们往往责难他们的目的,却因为他们实现自己意愿的手段或方式而喜欢他们。只有对于它们的创立者而言,哲学体系才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所有后来的哲学家来说,这些体系往往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而在智力更为低下的人看来,则是真理和谬误的混合体。但归根结底,这些体系是一个错误,因而,可以弃之不用。所以,很多人对所有哲学家进行非难,因为哲学家的目的不同于他们自己的目的;哲学家是远离他们的人。

  与此相反,谁喜欢伟人,谁也就会喜欢这些体系。就算它们也是完全错误的,但它们毕竟有确定无疑之处,有一种个人的情调和色彩。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情调和色彩获得哲学家的肖像,正如人们可以从一个地方的植物推断出其土壤状况一样。总而言之,这种生活方式,这种看待人事的方式曾经存在过,因而是可能的:“体系”就是这块土壤上的植物,或者至少该体系的一部分是如此。

  作者要简要地讲述那些哲学家的历史:作者会仅仅从每一个体系中抽出这样一点,它构成历史必须加以保护的“个性”的一部分,并且属于不可反驳、不可争辩之列。这是一个开端,旨在通过比较重获和重塑那些天性,使希腊天性的复调音乐有一天能再度响起。它的任务在于阐明我们必须始终加以“ 珍爱”和“崇敬”的东西,这也是任何后来的知识都不能从我们心中夺走的东西:这就是伟人。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非专的人一提起哲学的奠基,想到的必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却不知道在此之前的希腊先贤在哲学道路上有过怎样的尝试。在这两人之前,希腊的哲学,经过了无数人的奠基,而他们作为希腊鼎盛时期的代表人,却在哲学史上有了更高的评价。 希腊文化绚烂爆发的时期,涌现出来无数各个学...  

评分

前些日看完了尼采颇为精彩的一场在名为“希腊悲剧时代”的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或许他有批有褒,同时也把他的异于常人的想法表达给了世人,但哲学著作更重要的历史意义不在表达自己,而更是激发更新的思考。 他,Nietzsche,想要从苏格拉底开始,批判现在的科学。当时的异教徒,...  

评分

(引自本书)面对古希腊大师泰勒斯(Thales)、阿那克西曼德(AnaxiB mander)、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巴门尼德(Parmenides)、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苏格拉底(Socrates)这样一个惊人理想化的哲学群...  

评分

这是尼采未完成的一部早期哲学著作,与《悲剧的诞生》的理路一脉相承。 为什么尼采如此关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因为在他看来,欧洲文明自柏拉图起便步入歧途,走进了虚无主义的泥潭中,要避免未来的文化失败,只有回到源头,获取解放的力量。 尼采的这个思路,应该是文艺复...  

评分

从何时起人开始自愿充当知识的容器,怀着盲目的求知欲扑向“真理”,苏格拉底为自己申辩却又饮下毒酒,一个自相矛盾的说客。希腊人一切源于他们的健康,刚健的体魄和头脑让一向矜贵自持的直觉眩然黯然,涌至踏来,希腊人以纯粹敏锐的直觉来看这个世界,如尼采所言,以生命的透...  

用户评价

评分

5-8赫拉克利特9-13巴门尼德14-19阿那克萨戈拉。尼采对于阿那克西曼德“必然性”的解读是多样性的存在变成了道德现象,而且在生成问题上区分了物理世界与形而上世界,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在对生成问题的注视中第一次分手,赫否定了物理世界和形而上世界,对他来说,生成中的斗争就是纯粹的正义,当世界是火的游戏时一就是多。巴首先区分了否定和肯定的特性,生成和消逝都是由否定引起,不过后来他纠正了观点,在存在的重言真理上他与赫彻底分道扬镳,他跨越了生成,也否定了动变时间空间,阿那克萨戈拉从巴那里提出运动的理性的抗辩和假象来源的抗辩,接下来尼采让巴与阿辩论还组织了双声部辩论,让康德反对者用康德语言同时对康德和巴门尼德辩难,并让巴用康德语言回应。尼采还激赏阿的一切产生于一切及神秘的混乱开端,热烈赞美了伯利克里

评分

重读这本小书,发现和没读过一样。[那我读的第一遍还有意义吗?]尼采的气质(或者说他想要的气质)和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很契合,这构成了这本小书的基调:他希冀“希腊天性的复调音乐有一天能再度响起”。——不过,尼采遗稿有一句话值得注意:“我承认,苏格拉底离我很近,以至于我几乎一直在同他斗争”。其实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尼采的苏格拉底气质已经比较明显了。(尼采对宗教的看法与此类似,也许可以对观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这两位“革命者”身上的保守特性。这个特性可以表述为:一个人最想要的必定是他身上所没有,也绝不敢要的东西。——但这构成了力量的源泉。)

评分

偏执狂们力量大

评分

偏执狂们力量大

评分

尼采永远让人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