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他让我体会不到阅读的幸福 一篇序已经体现了他所有的观点 其他200多页就是图片和引证、比较、陈诉,还有一些随感 因此,该归类于文学 但是 或许因为我怀着DOUBAN里太多赞誉,寻得了这本才子写的书 他 相当感性地解读着历史上的建筑 视角独特地将建筑人性化, 把建筑师的个人...
评分 评分用德波顿的理论来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住所的建筑风格、居家装潢、甚至衣着品味来摸索他性格中潜藏的不为人知的部分。我们内心缺失什么才会追求什么,比如过惯了奢华糜烂的日子,会对那些粗糙生活中的简朴的美产生异样的神往感受。他举的例子如法国路易十六的玛格丽特王后,...
评分【书摘】 1. 我们可以将真正美丽的建筑定义为赋有足够多先天的优点,足以经受住我们不论正面还是负面的心理投射的建筑。它们赋有真正美好的品质,而非单单令我们想起这些品质。它们因此能够超越其时间或地域的起源,并能在它们最初的观众早已消失之后仍能传达出它们包含的意...
评分建筑给人的感动并不是广泛意义的。 “也行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直人到中年都壮志未酬或痛失爱人之后,建筑才会开始给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 “在碰到某些困扰了情感以及政治生活的更加苛酷的挫折之后,我们对美的...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太文邹邹,觉得读起来不够简白,有时候看走神,发现也没问题。。。
评分……十分无感……除了记住线条的柔和带给大众情绪上的不同感受外,其他都没撒印象。。
评分德波顿会把大量的哲学道理埋在一堆图片和生活事例的列举当中。建筑原本是与我以及我的生活保持着为“承认”的关系。当我学会观察生活(不单纯地乐观主义或者悲观主义)时,我才学会了欣赏建筑的美感。而,制作的逻辑产生后,科学的工程师们化身为建筑师,美降低为建筑的功能,实用上升为确定性和存在时,这个原本呈现“生活的可能性面貌”的建筑就开始时移世易地改变了它的意义。当然,也并不是不好,当代有当代的精神面貌。随处可见(尼采)价值丧失仲裁者后,韦伯理性化社会的那个问题。
评分he is talking too much
评分太啰嗦了。关于建筑的解读,要真正读懂需要补充较多基础知识。但关于美和幸福的论述,还是值得一看。也算抚慰过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