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学最主要的一位富有原创性的代表人物。本书由牟先生的讲学稿记录而成,作者以清晰的思路,精确的概念,从中国哲学源头的一些基本命题入手,步步深入、层层阐发,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路向和特质,并以作者对时代人生特有的感悟体认,对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问题,作了富有阐述。书中附有祖国大陆最早研究当代新儒学的专家罗义俊先生专为本书撰写的介绍牟先生的学术生平和有关研究论文,可资助读。
我对中国哲学一窍不通,看完这本书我似乎有一点开了窍。 中国没有西方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哲学,但有自己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耶教起源于恐怖,佛教起源于苦业,而儒教则起源于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是忧财货权势的不得,而是忧学之不讲,德之不修。从这种忧患意识中产生了...
评分牟先生的《中国哲学的特质》这本书,是他在香港大学的一本演讲集,目的是向社会公众灌输哲学的学问。他取儒家文化为代表,着重讲了“天命之谓性”中的“性”为何物。在分析这个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看他是如何引出“性”的概念的。 作为引论,牟先生无法回避的问题就...
评分作者所談“中國哲學”主要就儒釋道三家思想,尤其是儒學而言。作者總結他們的特徵為:三者都是“主體性”的“人生”哲學,特別是儒家,發展為“內在道德性”的人生哲學。 相反,西方哲學主流是追求“知識”和“真理”的客觀哲學,沒有涉及人生道德實踐的層面;基督教雖然關注...
评分这本《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牟宗三先生讲演的浓缩记录,正符合其特质之名。所谓特质,就是鞭辟入里,提纲挈领,而深中肯綮。在纷然杂陈的世间诸学问中,对于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儒家之所以为儒家,读此一书,如开眼目,豁然明澈。《中国哲学的特质》可说是中国哲学的入门读本。通...
评分中国有无哲学,一直是个问题。哲学本意为智慧之学,思辨的学问。如此说来,中国古代哲人之思定非西方哲人所未及。西方是知识论,中国则是道德之说,道德主体论。牟先生由道德处说起,做切己的反思,于仁(人)义理智四德的思索有着自我的体悟。将天命人性打通,主体与天相接,...
这时候读这本就很痛快了,好的思想家总会找到适合他的时代,强调儒家的道德性与主体性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非道德的时代。牟佬不讲儒家与哲学、科学的融合,而单点耶教之名,其用意非常明显,哲学、科学之分不过下学,而未臻于上达。在牟佬看来文化生命之基本动力始终还是宗教的(参沃格林)。在与逻格斯中心主义传统对抗中,耶教始终作为一种生生力量构成西方文明的内在心灵。儒教应该吸收融化其精神以抵御方兴未艾的西化对国人内心世界的侵蚀。儒家核心精神自“忧患意识”始(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德修才是儒家之真精神所在。儒学是和合之学—性命天道相贯通。性命之学又分为性本与心本两条路(前者易—程朱,后者孟—陆王),但向上之路与向下之路本为同一条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小者分子也,知识小人在当代亦自称知识分子。
评分2016.5.24 一天翻完,五年前果然看过,没啥印象了。抓住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将中国哲学的主流理解为以生命为中心的心性之学,在20世纪末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看来,还要将思孟一系放回中国学术整体,并且不断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与其从内圣开出新外王,过度拔高神话心性,无宁从源头看到两者的相通。
评分好书!
评分作为一本介绍性的哲学书籍,有不少观点还是不错的,不过始终不喜欢倾向性强的书,切莫说牟对“西哲”理论了解多少,就那种主观排斥,妄自尊大的态度就是要不得的。
评分小钱穆,修哲尊儒写散文捍国道(与“小陈垣”白寿彝颇相类)。本书渐进感很强,前后反差之大亦算罕见。前篇基本是比较哲学,如纠正中国战国后无哲学等黑格尔偏见,行文结构很松漏洞不少更像随笔;中篇宋明部分起,文风骤紧,学术慎思渐让人应接不暇;尾段连绵转引贤言,霎拢全盘,达到情绪高潮,突然终结回味无穷。此体验在阅读司马辽太郎《项羽和刘邦》亦有过。案:后记很不错。对牟先生序言之以儒学代替全体中国哲学的做法不认同,更不接受其“儒家更是三教主体性的主体”(其归因儒之包容性可吸融释家)这一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