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学最主要的一位富有原创性的代表人物。本书由牟先生的讲学稿记录而成,作者以清晰的思路,精确的概念,从中国哲学源头的一些基本命题入手,步步深入、层层阐发,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路向和特质,并以作者对时代人生特有的感悟体认,对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问题,作了富有阐述。书中附有祖国大陆最早研究当代新儒学的专家罗义俊先生专为本书撰写的介绍牟先生的学术生平和有关研究论文,可资助读。
中国有无哲学,一直是个问题。哲学本意为智慧之学,思辨的学问。如此说来,中国古代哲人之思定非西方哲人所未及。西方是知识论,中国则是道德之说,道德主体论。牟先生由道德处说起,做切己的反思,于仁(人)义理智四德的思索有着自我的体悟。将天命人性打通,主体与天相接,...
评分上手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是浙大导师推荐的,将其作为入门中国哲学之选,一方面是因为他讲的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此书的哲学味道比较重。于是,凭这几点,我选择了参阅此书。 作者,牟宗三。是新儒家的代表,熊十力的学生,在中国近代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
评分这本《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牟宗三先生讲演的浓缩记录,正符合其特质之名。所谓特质,就是鞭辟入里,提纲挈领,而深中肯綮。在纷然杂陈的世间诸学问中,对于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儒家之所以为儒家,读此一书,如开眼目,豁然明澈。《中国哲学的特质》可说是中国哲学的入门读本。通...
评分我对中国哲学一窍不通,看完这本书我似乎有一点开了窍。 中国没有西方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哲学,但有自己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耶教起源于恐怖,佛教起源于苦业,而儒教则起源于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是忧财货权势的不得,而是忧学之不讲,德之不修。从这种忧患意识中产生了...
评分牟先生在比较中西哲学时,主要地是在拿儒家与耶教(即基督教)作对比。首先,便说道西方之重知解而中国之重实践。中国的哲人不多着意于理智的思辨,更无对观念或概念下定义的兴趣。实践的方式初期主要是在政治上表现善的理想,例如尧、舜、禹、汤、文、武诸哲人,都不是纯粹的...
2016.5.24 一天翻完,五年前果然看过,没啥印象了。抓住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将中国哲学的主流理解为以生命为中心的心性之学,在20世纪末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看来,还要将思孟一系放回中国学术整体,并且不断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与其从内圣开出新外王,过度拔高神话心性,无宁从源头看到两者的相通。
评分《中国哲学的特质》乃1962年在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对社会公众的演讲辞,以儒学为讲述对象,分十二讲。这个时代,依《小序》所言,是个倒塌的时代。“践仁”即是工夫。如唐君毅所说是“从根本上消化那非理性反理性者”。内心之明是“性海”。尽性尽仁即可知天。此两点,即为孔孟立教之中心。就孟子“性善”之性说,性实即是“内在的最高道德性”,即冥合“创造性本身”的那道德性。“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差等性与异质性的根据即在“才性”一面。宋儒的气质之性,佛教的根器与种性,都从这里说。其中最基本的,是三大纲维:1. 天道既超越又内在,既存有又流行(活动);2. 性命天道相贯通;3. 践仁体道。本书讲述的对象儒教是道德教、成德之教、人文教。至于魏晋的道家玄理与南北朝隋唐的佛学玄理,则是中国玄学中最精彩的
评分突然觉得只要把元典好好读完,这一系列入门的书看不看意义不太大了
评分牟宗三对于“仁”和“性”的解释令人想起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知天”的阐述又像极了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虽然一直在说中国人不应该用西方哲学的标准衡量中国哲学,但他对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解释其实都是向西方哲学靠拢的,只是表现得没那么明显罢了。
评分笔记写得眼睛都快掉出来了,第5-10讲太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