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罗伯-格里耶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 1922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1945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农艺学院,获得农艺工程师证书,在国家统计院及殖民地热带水果研究所工作,曾到非洲各地从事水果研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发表成名作《橡皮》,1955年因发表《窥视者》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之后,他在巴黎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同时从事写作及摄制电影。他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由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奈摄制成电影,获得同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他认为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于客观地记录事物的世界,因此从六十年代起创作并导演《欧洲快车》、《撒谎的人》、《欲念浮动》、《使人疯狂的噪音》等。他在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路易·德吕克电影奖。
本书涉及一个明确、具体而重要的事件:
一个男人之死。
这是个具有侦探性质的事件,
就是说有一个凶手、一个侦探、一个受害者,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此简单,
因为本书是讲一个发生于24小时之内的、枪击与死亡之间的故事,
子弹的射程仅四五米,24小时太长了。
1953年问世,阿兰·罗伯-格里耶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出版后一时问津者寥寥。到六十年代,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册。1968年拍成电影,片名是《撒谎的人》。
一个恐怖组织计划把对国家政治经济起重大影响的集团成员一一杀死,其中的一个成员杜邦第一次幸免于难;内务部立即派员前去调查,本以为恐怖分子会刺杀前来取走杜邦保存的重要文件的大商人马尔萨,不料马尔萨临阵逃脱,被迫亲自去取文件的杜邦死于非命。乍一看,这似是一部侦探小说,其实作者是故意借侦探故事以揶揄传统现实主义善于制造的“真实幻觉”。在小说结构上,作者打破了按时间顺序发展情节的格式。
橡皮作为叙述道具存在的深层目的就是对答案的消解,貌似侦探小说的步步推进却始终无法接近答案。小说还原的仅仅是一种存在感,混沌的偶尔有一些提示的碎片。而并不是真的要找到什么。 除去对小说的技巧分析,只是想说我自己的猜测。猜测认为瓦莱斯就是杜邦教授的儿子。...
评分格里耶从创作小说伊始,就在与他所处的伟大传统相对抗,即,“巴尔扎克的小说观”。法兰西传统的价值观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他们可以对超过三十年的《尤利西斯》和《城堡》,以及超过二十年的《喧哗与骚动》所视无睹。因此,格里耶也不过将评论界奉送给他的标签“新小说”,视...
评分 评分1 关于客观地描写事物 “罗伯•格利耶提出,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运用‘非人格化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客观地、冷静地、准确地描绘事物世界。”在《橡皮》中,到处充满了这种写法的例子。小说首段是这样写的:“半明半暗的咖啡馆的店堂里,老板在摆好桌子、椅子、...
评分读了两遍,也没太读明白. 好像<尤利西斯>之类的意识流小说,虽被众人吹捧,却不是大众所乐读的. 只能佩服作者,这样一个无聊的主题能够写出这么多的文字.
第三人称的人物视角转换。
评分《橡皮》的后三分之一非常精彩,作者赋予了读者最主观的阅读体验。尽管结局并非出人意料,但你脑中不断生根发芽的推断会被自己的想象与格里耶的剧情嫁接手法催熟又斩除,可谓过足臆想之瘾。
评分游戏。
评分意识流叙事迷宫么?不知道为什么,竟想及奥斯汀的《诺桑觉寺》。
评分睡前催眠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